糖尿病是現代社會的常見病,是目前還不能徹底根治的慢性終身性疾病。糖尿病病情復雜多變,絕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嚴格的飲食控制和終身藥物治療,而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又可導致并發癥的發生,這些常會給糖尿病患者造成較大的精神壓力,出現一些心理障礙也就在所難免。據文獻報道,約20%的糖尿病患者有
抑郁癥。抑郁癥對糖尿病的治療是有不利影響的,因此,在強調控制血糖的同時,也應加強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療。
從因入手 消除抑郁
糖尿病抑郁癥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多種多樣,如心境低落,對生活、工作、學習喪失興趣,精力減退,易疲勞,
失眠、多夢、恐懼、頭痛、心煩意亂,注意力難以集中、厭世等。這些心理變化的產生一般與以下幾種情況有關:
1.焦慮、恐懼
患者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又有多種并發癥后,唯恐自己眼要瞎、腳要爛、腎要壞等,擔心對其今后的生活、學習、求職、婚姻等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感覺生活無望,產生焦慮和恐懼感。其實糖尿病并非如此可怕,只要早期診斷,在正規醫院接受治療,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等,并發癥是可以減少或避免的,患者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享受人生。
2.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想
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影響患者的情緒,使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易產生不配合治療的想法,從而更加影響血糖控制,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實在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療。血糖控制不佳者,應爭取醫生的幫助,分析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找出解決方法。只有血糖控制改善,精神狀態才會得以改善,兩者既相互制約又能相互促進。
3.懼怕胰島素
有些患者十分懼怕胰島素,認為一旦用上胰島素就有成癮性,而且天天打針太麻煩,怕痛,更怕他人誤認為“吸毒”等。其實臨床上提倡早期應用胰島素治療,胰島素也不會成癮,加上現在先進的科技,可達到準確及無痛注射。至于他人的誤解不必太在意,把自己的身體搞好才是最重要的。
4.低血糖
低血糖帶來的不適,如心慌、手抖、出汗、迫不及待地要吃東西等窘迫狀,使患者對“低血糖”產生恐懼感。所以,加強對低血糖的認識,加強血糖監測,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對減少和避免低血糖的發生非常重要。
5.經濟負擔
經濟上的困難有時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是患者中斷治療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正規的治療,隨著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健全及完善,完全可以把醫療費用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