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支氣管肺炎(簡稱支肺)為兒科常見病、多發病。本文就我院2004年2月~2004年4月間,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30例支肺體會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1~7歲,1歲以下服藥困難,我們沒有采用中藥。
1.2 臨床表現 30例均有咳嗽、肺部羅音。發熱26例,喘吼18例,嘔吐22例。
1.3 治療方法 本組中藥為協定方。主要組成為:陳皮、桔梗、杏仁、川貝、甘草,隨癥加減。患兒在發熱、氣急、伴有嘔吐不能進食時,均采用靜脈給藥,輔以中藥口服,待熱退、嘔吐好轉后,以中藥為主。服藥方法以代茶飲為主,患兒因嘔吐拒飲時,按每日2次進量。據我院統計,以往單純應用西藥治療者平均住院5.3天,本組平均住院4天。
1.4 結果 本組30例,治愈23例,顯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77%,住院天數長者8天,短者2天,平均4天,較我院統計單用西藥組的5.3天為短。
1.5 典型病例 患者,男,4歲,發熱、喘吼、咳嗽、哭鬧,在鄉醫院住院,經輸液抗感染平喘、止咳嗽,加用激素等治療好轉出院;1周后,上述癥狀再發,轉我院治療。查體:T38℃,呼吸30次/min,哭鬧不止,兩肺干濕羅音明顯。在我院抗感染對癥支持療法,加用上述中藥。第1天因哭鬧誘發嘔吐,第2天我們加用了金銀花、茯苓等藥物。住院第5天熱退、肺部羅音消失、咳嗽消失出院。
2 討論
支肺屬中醫的“肺炎咳嗽”范疇。肺為嬌臟,主一身氣化,而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故易于冬春寒冷季節或氣候聚變時感受外邪。臨床表現為多系統、易變化的特點。我們認為疾病初期的發熱、咳嗽癥狀為病原體對人體的損害所至,屬中醫的邪實階段,用抗生素或其它療法可很快驅除病原體,臨床上熱退。有些患兒的咳嗽、肺部羅音可持續很長時間,此時屬中醫的正虛邪戀階段,再用抗生素則收效甚微。此時的主要矛盾在“痰”不在“炎”,古人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如咳時作嘔作吐即為胃咳,本組病例73%的咳嗽伴嘔吐,加之患兒發熱時不能進食而消耗正氣,導致脾氣不足。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因此支肺患兒后期的咳嗽肺部沒有羅音,大多是脾胃虛弱致咳,應本著痰之所生在“脾”,痰之所害在“肺”的道理治療,應以養陰補陽為主,所以我們用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健脾、補肺胃之陽;用桔梗行氣開肺、止咳祛痰、疏通腸胃;用杏仁燥痰宣肺;用川貝養陰清肺,用甘草和中潤肺。從方劑組成看,重在除痰,兼以調脾胃利肺;以達脾胃健而痰除,使病體痊愈,減少復發。由于筆者用藥時間短、病例少,無對照病例,但筆者認為本協定處方于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緊密結合,能縮短病程療效明顯且迅速,無毒副作用,是中西醫結合治療支肺的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參考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30例小兒支氣管肺炎體會》王秀德,何婷玉,《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