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緊急
避孕的要求由來已久,有些方法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據文獻記載,當時古埃及就有性生活后經口服或陰道給“藥”避孕,多為科學知識和巫法相結合的民間土方,其中陰道盥洗法也曾盛行一時,甚至至今還有人使用。現代使用的緊急避孕方法,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1909年德國Richard Richter醫生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個宮內節育器(它由蠶絲彎曲成團狀制成);1969年荷蘭醫生報道了金屬銅有抗生育的效果,使得宮內節育器的研究有了重大的進展,Jaime Zipper和Howard Tatum醫生將銅固定在塑料宮內節育器為支架表面,大大提高了避孕效果;1926年Rarkers發現雌激素可預防嚼齒動物的妊娠,至上個世紀60年代人類首次使用激素方法緊急避孕并開始了科學性研究。
緊急避孕(emergency contraception, EC)是指女性在無防護措施的性交后的一定時間內(于幾小時或幾天內),采用服藥或放置含銅宮內節育器(IUD)等方法,以避免非意愿妊娠的一類事后避孕措施。緊急避孕有兩種方法:①口服避孕藥,其作用原理為抑制或延遲卵泡發育和排卵,影響黃體功能,改變子宮內膜的功能與形態,具有抗著床作用;②放置含銅宮內節育器,利用其避孕機制抗生育。目的是預防意外妊娠發生,以減少人工流產率,保護女性身心健康。
1956年Pincus等首先合成甾體激素避孕藥物并用于臨床,7年后我國開始應用。
1963年Morris首次報道了大劑量雌激素作為性交后避孕藥的臨床應用,由此揭開了激素類藥物用于緊急避孕的序幕。大劑量雌激素主要針對遭受強奸的女性,防止妊娠。用己烯雌酚(DES)50mg/d,共4~6d,以后改為25~50mg/d;或炔雌醇(EE)0.5~2.0mg/d,共5d.藥物必須在性交后72h內給予。因其惡心、嘔吐、頭暈、乳脹、月經紊亂等副作用較大,70年代引入Yuzpe法后停用。
1972年Yuzpe首次報道了雌孕激素聯合作用緊急避孕方法,是目前國際上采用最普遍的、被認為是經典的緊急避孕方法。在無保護性性交后72h內,首次口服炔雌醇(EE)0.1mg,配伍dl-18甲基炔諾酮(dl-NG)1mg,相隔12h給1次,共2次。失敗率為0~5%,副作用與單純雌激素相似,但發生率較低。我國目前尚無專用的雌激素緊急避孕制劑,可用國產口服避孕(DC)片(每片含LNG0.25mg與EE50mg,于性交后72h內服用,首次2片,12h后再服2片),或復方左旋18甲或復方18甲(首次4片,12h后再用4片)短效避孕藥代替。
1979年Kovacs等報道了應用單純孕激素藥物左炔諾孕酮(LNG)作為緊急避孕。單純孕激素藥物左炔諾孕酮(LNG),商品名為Postnor-保仕安(匈牙利產)、毓停、慧婷(國產),目前已有20多個國家批準左炔諾孕酮(LNG)0.75mg/片作為緊急避孕藥。用于偶而一次無保護性生活后緊急避孕,則臨床效果良好,用法是首次0.75mg/片,口服1片,間隔12h再用1次,共2次。我國現有的速效探親避孕藥每片含消旋炔諾酮3mg(相當于左炔諾孕酮1.5mg)。于性交后72h內首次服用半片,間隔12h再服用半片。
70年代我國研制開發了雙炔失碳酯(C53號探親避孕藥)。1995年韓學軍等及1997年段薇等分別作了研究報道,其避孕有效率分別為36.8%和58.1%.由于其避孕效率低,在以后的緊急避孕研究中取消了單獨用雙炔失碳酯組;韓學軍等用其與米非司酮聯合用于緊急避孕的研究,由于例數較少,也未顯示出協同作用,但其抗生育作用強于單獨用藥。
1982年Rowlands首次報道丹哪唑用于緊急避孕,在無保護性性交后72h時內口服丹哪唑800mg,間隔12h1次,用2~3次,避孕效果良好,失敗率為1~2%.其副作用少而輕,優于Yuzpe方案。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的研究表明,婦女接受兩次600mg的丹哪唑,預防妊娠數與觀察妊娠數相同。因此,認為丹哪唑用于緊急避孕的可能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米非司酮是法國Ronssel-Uclaf公司1982年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種在受體水平上通過與孕激素競爭受體,而阻斷孕激素作用的抗孕激素藥。1989年初開始對米非司酮用于緊急避孕的研究并應用于臨床,1992年得到世界衛生組織支持, Glacier與Webb對米非司酮效果作了報道,米非司酮用于緊急避孕能安全、有效地防止意外妊娠,惡心、嘔吐、頭暈等副作用較輕;我國于1992年正式生產米非司酮,1995年用于緊急避孕,1999年上海市緊急避孕協作組對米非司酮效果作了報道,吳尚純等及韓學軍等都對左炔諾孕酮和小劑量米非司酮的緊急避孕效果進行了臨床觀察比較,效果米非司酮優于左炔諾孕酮。1999年朱波等首次報道了應用米非司酮配伍氨甲蝶呤(MTX)作為緊急避孕。氨甲蝶呤是葉酸的拮抗劑,通過干擾DNA及RNA的合成,抑制滋養細胞增生,破壞絨毛使胚胎組織壞死、脫落而被吸收;同時又可使滋養層停止產生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降低黃體及孕酮的產生,從而終止正在或已經著床的妊娠,這樣既提高了米非司酮的緊急避孕效果,又拓寬了米非司酮的使用時限,使之不受性生活時間及次數的限制。世界衛生組織也正致力于對10mg 米非司酮方案的有效性和副作用的研究,米非司酮可能是目前較為理想和最具有發展前景的緊急避孕藥物,最佳劑量和時間仍在研究探索中。
1976年Lippes首次報道在無保護性性交5d內放置帶銅宮內節育器(IUD)作為緊急避孕方法,1998年周麗瀛等報道在無保護性性交5d內放置MlCu375SLIUD效果。使用帶銅宮內節育器避孕有效率達97.25%以上,是一種高效的緊急避孕方法,在無保護性性生活后5d內放置均有效,有直接殺傷精子、受精卵及抗著床作用,用于緊急避孕的效果優于甾體激素。副作用主要是出血,腹痛,月經過多等。這種方法不限于常規的月經后短期內放置,其優點在于放置時間可延長到性交后5~10d.而且沒有激素避孕的副作用。一旦置入即起作用。特別適合于那些希望長期避孕、而且無放置IUD禁忌癥的婦女,是一種高效的緊急避孕方法。放置前必須檢查陰道清潔度、滴蟲、霉菌等婦科檢查。放置方法按照節育手術操作常規。放置后可能有下腹不適、疼痛,陰道不規則出血,月經過多等副反應。不適用于青春期少女、不需要長效避孕的年輕未孕婦女和有性傳播疾病(STD)潛在危險、多個性伴侶的婦女。
緊急避孕法使用已有40多年歷史,但世界各地對這類避孕方法的了解和使用并不普遍,其減少非意愿妊娠及人工流產的作用近年才被認識。1995年意大利舉行的關于緊急避孕應用的討論會,使緊急避孕成為國內外最為重視的避孕研究領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全世界每年約有4000~6000萬例次的非意愿妊娠人工流產終止早孕。在芬蘭,隨著緊急避孕知識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少女妊娠及人工流產率明顯下降。在美國,因開展緊急避孕,每年可避免200萬例次的意外妊娠分娩和100萬例次人工流產。我國每年約有1300萬例次的人工流產(其中50%左右是未采取避孕措施或避孕失敗所致,表現為數量大、年紀輕、未生育者多、次數頻和間隔短),其中上海的資料顯示,大約62%的非意愿妊娠發生在20~29歲婦女中,未生育婦女占22.9~42.7%.重復流產率24.3~56.4%,半年內重復流產率35.97%.
近年來國內外開展了大量的緊急避孕臨床研究,試圖尋找一種安全、有效、方便、經濟的緊急避孕的方法,雖然尚未發現可在每次性交后常規使用的事后避孕方法,但是隨著緊急避孕服務系統的建立和完善,女性緊急避孕知識的普及,高效、安全、簡便的緊急避孕藥物和方法的繼續探索,女性生殖健康水平會得到逐步提高。
(參考來源:《淺議緊急避孕》黃素琴, 蘇成蘭, 楚慶霞,《河北醫學》>2008年12月14卷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