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我們對50例下肢靜脈血栓(venous thrombus,DVT)患者應用靜脈留置針足背靜脈靜脈注入尿激酶,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靜脈血栓患者78例,其中在無抗凝溶栓治療禁忌的前提下采用0.9% NS 20 ml+尿激酶25萬u自足背靜脈微量注射泵泵入30 min bid 50例,泵入時均采用靜脈留置針,靜脈注入的同時壓迫淺靜脈。留置時間2~6天,平均3.8天。此留置針只用于注入尿激酶。此類患者下肢腫脹、穿刺難度大,按傳統靜脈穿刺每天穿刺次數穿刺次數可達3~4次,而用靜脈留置針輸液后既能減輕患者的痛苦,保證用藥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又能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提高患者的滿意度[1]。
1.2 方法
1.2.1 選擇合適的靜脈留置針及穿刺部位
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常選用22~24 G美國BD公司的兢瑪型留置針、透明敷貼。首先選擇粗直、彈性好、不易滑動的足背靜脈,避開皮膚不完整的部位,其次考慮內踝大隱靜脈。選擇足背靜脈的目的是使藥物進入下肢深靜脈。
1.2.2 穿刺方法
操作者按六步洗手法洗手,配好藥液,將注射器連接延長管,排氣后固定在微量注射泵上備用。另抽取10 ml的生理鹽水連接頭皮針排盡空氣備用。消毒穿刺部位,消毒面積需超過敷貼面積,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拇指與示指握緊留置針針翼,與皮膚成15°~30°角進針,直刺靜脈,見回血后壓低角度再進2 mm,將針芯退出2 mm后,右手拇指與示指將外套管及針芯全部送入血管,松開止血帶,回抽血,注入2 ml生理鹽水,靜脈通暢后撤出針芯,固定導管,用透明敷貼固定,標記穿刺時間,妥善固定后,將延長管連接頭皮針,運用止血帶壓迫淺靜脈,調節微量泵速率后注入藥物。
1.2.3 正壓封管
留置針雖然用于泵入尿激酶,仍需要進行封管。常用的封管液有生理鹽水和肝素稀釋液,最好選用肝素稀釋液,因為肝素具有抑制血栓形成、抗炎、穩定內皮細胞和內環境、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局部并發癥低,可延長留置針的使用壽命,常用50~100 u/ml的肝素稀釋液封管,每次2~5 ml。采用正壓封管法,將抽好封管液的注射器與頭皮針相連后將針頭退出,只留針頭斜面在管內,以脈沖式注入封管液邊直到將藥液剩0.5 ml拔出[2]。
1.2.4 觀察
仔細觀察局部是否紅腫、硬結,有無液體外滲,有無堵管、滑脫現象,有無靜脈炎發生,班班交接,做好記錄。
2 護理
2.1 選擇合適的留置針
因患者下肢都有不同程度的腫脹,足背靜脈比較細、短,造成血管穿刺難度大。我們一般選用了22~24 G美國BD公司生產的帶有肝素帽的留置針,這樣降低穿刺難度,提供穿刺成功率,又保持了血管內有足夠長度的套管,對留置針的穩固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易滑出,有利于患者活動,且外套管柔韌性好,在血管內對血管無損傷,可隨血管形狀而彎曲,可保留3~4天,最長可達1周左右[3]。
2.2 穿刺時護理
下肢靜脈血栓患者進行足背靜脈穿刺難度大,對穿刺者的穿刺技術要求較高,因此使用靜脈留置針輸液操作時要嚴格掌握穿刺技巧,動作要輕、穩、準,防止反復穿刺造成血管及周圍組織損傷。要加強基本功訓練,提高穿刺成功率,靜脈留置針留置期間要保持局部清潔,注意防止敷貼粘貼不緊或脫落而引起局部針眼處感染或發生靜脈炎。
2.3 局部觀察
留置針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有皮下血腫、導管堵塞、靜脈炎、靜脈血栓等。本組病例中有3例出現靜脈炎,后經更換穿刺部位,局部濕敷硫酸鎂后緩解,無出現導管堵塞及皮下血腫。DVT患者急性期要求絕對臥床休息2周,臥床期間可行足背伸屈運動,但不能過度激烈活動,禁止擠壓、按摩患肢,預防血栓脫落,并且尿激酶是溶栓藥物。所以因患者下床活動導致留置針堵管或脫落現象及因下肢留置靜脈留置針導致的靜脈血栓在本組病例中無1例出現。但每次輸液前后均要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評估留置針穿刺部位是否出現紅、腫、熱、痛等靜脈炎癥狀,若發生靜脈炎應予以及時拔除。
2.4 健康指導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應用靜脈留置針輸液的優點及注意事項,以取得其配合,并教他們保護留置針的有關知識及方法。輸液時相對固定肢體并抬高,停止輸液后將留置針妥善固定并用消毒紗布覆蓋固定以保護,以免更換衣服或被子時受摩擦脫落。
3 討論
靜脈留置針作為一種新型的靜脈頭皮針代替品,是由先進的生物材料制成,對血管刺激性小、柔韌性好,不易穿破血管壁。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因下肢腫脹、疼痛,為減少因靜脈穿刺給患者增加的痛苦,采用靜脈留置針靜脈注射尿激酶,可避免多次重復穿刺,減少患者的穿刺次數,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適度,保證用藥效果,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費用負擔,同時減少護士工作量,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參考文獻:靜脈留置針在下肢靜脈血栓患者中的應用,李妙娥,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9年第6卷第2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