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肝癌的發生與生活環境、生活習慣有關。在我國原發性肝癌患者中約有80%可檢出HBV DNA,因此慢性乙肝是引起原發性肝癌的最主要病因。定期進行身體查檢是解決肝癌不能治的關鍵。肝癌目前以手術、介入等方法為主,晚期肝癌治療中,分子靶向藥物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改善生存質量,并延長生命周期。在我國,中醫藥在肝癌治療中有著獨特的優勢,貫穿肝癌治療的全過程,有效減少西醫療法引起的副作用,同時幫助患者恢復身體機能。
腫瘤生物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肝癌新治療靶點及靶向治療新藥物
作者:羅榮城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中心 2007-6-6
肝癌在歐美發達國家的發病率較低,但在我國卻很高,占我國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其發病原因也與歐美發達國家有明顯的差異,歐美主要與丙型肝炎相關,我國則主要與乙型肝炎相關。因為發達國家的肝癌發病率相對較低,對肝癌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而肝癌又是一種惡性程度高、浸潤和轉移性強,且先天性耐藥的
癌癥,所以抗肝癌治療至今仍處于治療技術有限、有效藥物很少的困難境地。目前有關肝癌分子研究的報道很多,但關于藥物治療的報道較少,特別是有關肝癌分子靶向治療的研究更少。我們對本次大會肝癌分子及其相關靶向治療的文獻進行了檢索,現將相關進展報告如下: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VEGF/VEGFR)是誘導血管生成的強效因子,其與受體結合后誘導內皮細胞增生和管狀形成,是血管生成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肝癌是富血管癌,血管生成無論是在肝癌發生的早期,還是在進展的后期均起重要作用,所以有人認為VEGF/ VEGFR是肝癌治療的重要靶點。根據干預環節的不同,抗血管生成藥分為五類:(1)抑制內皮細胞增生或遷移,如煙曲霉素醇、
沙利度胺(反應停);(2)阻止血管細胞外基質降解,如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BB-94、BB-2516等;(3)抑制VEGF和(或)VEGFR的產生,如抗VEGF抗體2C3等;(4)干擾VEGF和VEGFR的相互作用,如VEGFR選擇性抑制劑SU1498、ZD6474等;(5)抑制胞內信號轉導分子從而阻斷VEGF/VEGFR信號通路,如胞內信號轉導分子PI-3K抑制劑LY94002等。
另外有一些臨床上使用的其他用途的藥物,通過直接或間接作用,發揮抗血管生成作用。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培哚普利,是臨床上廣泛應用的降壓藥,動物實驗結果顯示它能降低VEGF mRNA的表達,抑制內皮細胞管狀形成,顯著性抑制肝癌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藥物具有作用迅速、療效高、副作用小、一般不易產生耐藥性等優點,是近年來抗腫瘤研究的熱點。到2002年為止,已有20多個不同類型的抗血管生成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這些抗血管生成藥在肝癌化療中的應用前景如何目前還難以定論。
Schwartz等在2006年ASCO年會上報告,應用抗VEGF抗體貝伐單抗(bevacizumab)治療不能手術的晚期原發性肝癌,取得良好的療效。所有25例可評價療效的患者中,2例部分緩解(PR),18例病情穩定(SD),另外5例在16周內出現疾病進展。腫瘤控制率為80%,疾病進展中位時間超過6個月。另一組應用血管生成抑制劑TSU-68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研究顯示,15例患者中,1例PR,7例SD,7例疾病進展(PD);8例患者中可觀察到明顯的腫瘤壞死。
肝細胞生長因子及其受體
肝細胞生長因子(HGF)是重要的肝再生介質之一,其受體為c-Met,是酪氨酸激酶受體c-Met在包括肝癌在內的多種腫瘤細胞均有高表達或突變。HGF和c-Met結合后,通過系列的信息傳導通路,同細胞的生長、分化、血管生成等密切相關,對肝癌的產生與進展均起作用,可望成為肝癌治療的有效靶點。現在已有一些該靶點的抑制劑、拮抗劑:(1)NK4,其是HGF截短的內源性片段,可與c-Met受體結合,卻不能使之活化,從而拮抗HGF/c-Met的相互作用,抑制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2)小分子c-Met選擇性抑制劑,如k252a、PHA-665752、SU11274等;(3)T101,其是一種維A酸衍生物,主要與維A酸受體結合,可下調c-Met蛋白的表達,抑制HGF誘導的侵襲,并能通過抑制AP1的活性,抑制肝癌細胞的肝內擴散及其他類型癌癥的肝轉移,臨床試驗顯示它是一種療效好,毒性較小的藥物,有可能成為一種新型的抗原發性和繼發性肝癌藥物。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在我國肝癌病人中,絕大多數攜帶乙型肝炎病毒(HBV),兩者的相關性大于80%。多項研究證實乙型肝炎相關性肝細胞癌患者,腫瘤細胞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高表達。HBV導致肝癌的發生有多方面的機制,不僅在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方面產生影響,也間接通過肝細胞損傷和再生起作用,其中HBV DNA的整合可能產生巨大作用。因此, HBsAg也可能成為肝癌治療的靶點。我們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制備出人源性抗HBs Fab抗體,發現它與HBV陽性的肝癌細胞具有很好的結合活性,動物實驗顯示其可在裸鼠和人肝癌組織中濃聚。因此,HBsAg相關抗體可能也會成為肝癌治療的靶點之一。
表皮生長因子(EGF)及其受體(EGFR)
EGF在體內或體外實驗中,均有明顯促進肝細胞DNA合成的作用。Tanaka在研究氯貝丁脂酸誘導雌性Sprague-Dawley小鼠發生肝癌的過程時,發現肝細胞膜表面低親和力的EGFR數目下降,而高親和力的EGFR數目顯著增加,且后者的活性是前者的10倍。正是由于二者受體數目構成發生改變,從而促進肝癌的增殖。由于EGF及其受體在肝癌生長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有望成為肝癌治療的靶點。
Hopfner等的細胞學實驗發現,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可在體外抑制肝癌細胞的生長、誘導肝癌細胞的凋亡。
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在本屆ASCO年會上報告了一組應用EGFR抑制劑吉非替尼治療不能手術的進展期原發性肝癌。在所有31例患者中,1例PR,7例SD,療效較差。另一組應用西妥昔單抗(cetuximab)治療進展期原發性肝癌患者的Ⅱ期臨床研究,30例患者中,沒有看到完全緩解(CR)和PR的患者,僅5例SD,研究者認為西妥昔單抗治療原發性肝癌無效。
其他正在研究中的肝癌靶向治療藥物
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種多靶點的強抑制劑,除抑制腫瘤生長外,還可通過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直接和間接控制腫瘤生長。在10874研究中,應用索拉非尼單藥治療137例肝細胞癌患者,7例PR,5例輕度緩解(MR),75例SD,31例病情進展。中位無進展生存期123天,總生存期為280天,中位疾病進展時間為129天。研究結果證明索拉非尼對肝功能較好的肝細胞癌患者有效。
諾拉曲特(nolatrexed)為葉酸類似物,是一種新的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劑,其與胸苷酸合成酶結合后,可抑制腫瘤細胞DNA的合成。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其具有療效高、毒副作用小、持續時間較短、不易產生耐藥性、可以口服等優點,從而最有希望成為第一個正式獲得美國FDA批準上市的抗肝癌專用藥。
參考文獻(略)
百濟新特連鎖藥業是一家經營和管理重大慢性疾病用藥的連鎖專科藥房,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專科醫藥連鎖企業。藥房擁有400多種腫瘤類藥品,囊括
肺癌、肝癌、
胃癌、
前列腺癌、
乳腺癌、
結直腸癌等主流新特藥品,專業的網站為您提供腫瘤相關信息,包括腫瘤癥狀,腫瘤的治療以及腫瘤患者的生活調理等。客服中心由數十位資深藥師組成,依托400免費電話,以科學客觀的態度介紹藥品,為全國顧客提供更便捷、更專業的藥品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