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子宮頸癌流行年輕化、城市化
《醫師報》: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南美洲和非洲,子宮頸癌的發病率最高。我國子宮頸癌的發病情況如何?
曹澤毅教授:子宮頸癌是一種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如果除外乳腺癌,其在我國婦科腫瘤發病率排序中居首位。就全球范圍而言,包括發達國家,子宮頸癌也是發病率較高的婦科腫瘤之一。
今年初,衛生部公布了最新的公民死因調查報告。根據這一報告的結果,無論城鄉,癌癥已成為我國居民第二位死因,在某些城市惡性腫瘤占總死因的第一位。在婦科腫瘤中,卵巢癌是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而子宮頸癌是發病率最高的腫瘤,這一情況始終沒有大的變化。據估計,每年我國約13.5萬婦女新發子宮頸癌,死亡5.3萬,新發病例數約占全世界的30%。
《醫師報》:子宮頸癌的發病率最高,其流行病學趨勢近年來是否有變化?
曹澤毅教授:實際上,我國子宮頸癌的防治成績是非常突出的。據衛生部資料,子宮頸癌是我國癌癥死亡率下降最快的惡性腫瘤,這與我國婦產科醫生開展了大量有效的防治工作分不開的。但是,總發病率的下降趨勢,并不能掩蓋子宮頸癌對我國婦女健康危害的嚴重性。近年來,子宮頸癌的發病呈現兩個新的趨勢:年輕化和城市化。
特點一,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子宮頸癌發病人群年輕化速度更快。至少在20年前,子宮頸癌的發病年齡一般都在50歲左右,因為在50~60歲婦女處于更年期,是子宮頸癌發病的高峰年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資料顯示,35歲以下的子宮頸癌發病率在10年間由5%上升到10%。這很可能跟中國人今年來的生活方式變化有關,尤其是年輕婦女的性觀念改變關系密切。
特點二,城市化,尤其是“白領”發病越來越多。以前子宮頸癌發病率在農村等不發達地區較高,但現在向發達地區蔓延,在非農村婦女、高文化層次的白領女性中發病率快速升高。這很可能與這部分人群不了解子宮頸癌的發病危險因素,無意中造成多重HPV感染,而且與不及時體檢、缺乏預防觀念有關。
防治子宮頸癌做到“三早” 才能實現“一好”
《醫師報》:最近的一些新聞事件如羅京死于癌癥等的報道,加深了人們對癌癥的恐懼。子宮頸癌發病的危險因素是什么?
曹澤毅教授:的確,無論是最近死于淋巴瘤的羅京還是6年前死于子宮頸癌的梅艷芳,這些明星死亡事件都把癌癥的預防問題擺在公眾面前。我們可以這樣認識子宮頸癌:它雖然是發病率最高的婦科惡性腫瘤,但是也是最有希望被控制和消滅的癌癥——因為子宮頸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確的癌癥。
研究顯示,子宮頸癌的發生與三方面因素相關:第一,目前已經明確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如HPV16、18型等,與子宮頸癌發病直接相關。實際上,HPV感染是一個極其常見的現象,70%~80%的婦女都會感染HPV,但97%以上的婦女在感染HPV1年左右,只要其免疫功能良好,病毒都會被自行清除,除非其免疫力下降或性格等因素影響造成下降,才可能發生進一步的病變。第二,有較早性行為、多個性伴侶的女性,發生子宮頸癌的風險高。與成年女性相比,未成年少女的子宮和內分泌系統的發育不完善,子宮頸的自我保護能力還不強,因為易感染HPV的解剖部分很容易暴露于陰道,這是未成年少女易發生子宮頸癌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多性伴侶的女性,如果男方性生活,或者不注重外生殖器的清潔衛生,會大大增加子宮頸癌發病的危險。如前妻有宮頸癌病史的男性,其第二任妻子患宮頸癌的風險將高3~6倍。第三,經濟和衛生狀況差的女性也是發病的高危人群。
《醫師報》:子宮頸癌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什么?
曹澤毅教授:實際上,從HPV感染到發生子宮頸癌,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至少要經歷8~10年。HPV通過在細胞內整合、復制和增生,先要發展為子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又稱子宮頸癌前病變,才能進一步發展為子宮頸癌。所以,我一直都堅持:子宮頸癌只要能堅持早檢查、早診斷、早治療,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預后。
首先,婦女要重視清潔和自我保護。由于已經明確HPV是子宮頸癌發病的外因,所以女性,也包括男性伴侶每天要保證清潔外陰1~2次,最好選擇單性伴侶,這就會極大地降低HPV感染幾率。
其次,定期檢查是早期發現子宮頸癌最有效的途徑。目前較為常用的子宮頸癌檢測方法主要有三種:(1)宮頸脫落細胞(TBS)檢查,這是采取子宮頸及陰道壁的脫落細胞所做的檢查,醫生使用特制毛刷輕輕旋轉刮取宮頸表面的分泌物和細胞,在顯微鏡下查找癌變或不典型細胞;(2)電子陰道鏡檢查,電子陰道鏡可以將宮頸黏膜放大40倍,在陰道鏡下取活體組織檢查對子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的早期發現和診斷有重要價值;(3)高危HPV檢測捕獲早期宮頸癌,這是近年來醫學界公認的一種快速、有效的檢測方法,可使子宮頸癌檢出率達99%以上。據報道,美國每年有CIN1的新患者約100萬,CIN2或3的新患者約50萬,英格蘭報告每年有2萬多CIN3患者,這應歸功于子宮頸癌早期篩查的實施。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表示,HPV DNA檢測可以作為子宮頸癌的初篩手段,目前我國也在采用這種方法篩查子宮頸癌。
再次,即使已經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已確診為子宮頸癌早期,通過各種治療手段也可以實現臨床治愈,F在的治療水平不但可保證去除病變,而且可以保留患者的內分泌、性功能和生育功能,改善生存質量。資料顯示,CIN1患者有接近60%的自然逆轉的機會,如果病灶不大,只須密切隨訪或物理治療;對CIN2/3患者通過局部切除法治療也可以達到滿意療效。但是如果錯過早期治療,到達病變晚期或發生并發癥,死亡就不可避免,而且患者的生存質量會極大下降。在清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產科中心,我們已經治愈了很多早、中期患者,也有一些患者晚期才來就診,這些疑難病例的治療極為困難,但我們也開展對晚期、復發患者的挽救治療。
目標:開展全國范圍的子宮頸癌篩查研究
《醫師報》:目前我國子宮頸癌篩查工作開展情況如何?
曹澤毅教授:2007年我國宮頸癌防治工程推出全國宮頸癌篩查,篩查起始時間為20歲,高危人群均應適當提前,中止時間為65歲。篩查間隔是一年一次;如果連續2次正常,延長間隔至3年;如果連續2次HPV陰性,可延長間隔至5~8年。篩查方案是進行TCT、HPV檢測。
《醫師報》:我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進展得如何?
曹澤毅教授:我從事多年婦科腫瘤的學術與臨床研究工作,但是最遺憾的就是迄今我國子宮頸癌的發病情況尚不清楚,這給子宮頸癌的防治工作帶來很多困難。子宮頸癌的流行病學調研為何如此重要?這是因為其與子宮頸癌的預防策略息息相關。
首先我們不了解中國婦女HPV感染的亞型。如研究已經證實HPV16基因變異型致癌能力不同,有資料顯示HPV16、18在我國是高危型,但是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全國的情況。比如我們在廈門調查結果顯示,35、38型是除16型之外的主要類型,其次中國婦女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尚不清楚。現在我們所能了解到的數據,如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的發病率都是由幾家大醫院分別調查的局部地區結果,但這不是中國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作為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分會的主任委員,在與國際同行交流時,我無法拿出數據來。我甚至曾經遇到這樣的事情——韓國人發表了一篇關于中國婦科腫瘤發病情況的研究報告?梢赃@樣說,子宮頸癌的病因已知,并且已經研制出可預防疾病發生的疫苗。許多國家正在開始應用疫苗防治子宮頸癌,但我國還做不到這一點,這需要了解全國各地區HPV感染型別才能確定應用哪種疫苗。
普查是一項關乎全社會婦女健康的問題,應該由政府出錢,要知道每位女性居民完成子宮頸癌的普查只需要200多元,但子宮頸癌的治療費用則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
最近幾年我們一直在開展中國子宮頸癌的普查工作,計劃在全國開展60萬婦女的隨機抽樣調查。第一步是在2年內先普查60萬婦女,第二步后續每年普查1000萬,計劃連續10年普查1億,F在前期的試點工作已經結束,并且效果不錯,僅廈門一地就已經篩查了5000名婦女,初步結果與我們預測的相近,但只有把全部的數據調查清楚才能了解我國子宮頸癌發病的確切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