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研究證明,
癌癥不但與遺傳、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與微量元素也有極密切的聯系。有抗癌作用的微量元素主要有:
鋅:人體內具有免疫功能的T細胞在胸腺中分化發育,人體一旦產生癌細胞,T細胞立即發起進攻,殺傷甚至消滅它。正常人在幼年和青年時期,胸腺肥大結實,40歲以后胸腺開始萎縮,免疫功能也逐漸下降。研究表明鋅能刺激胸腺增肥,促使胸腺激素分泌,使T細胞數字增加。我國醫學界曾對41名老年人進行服用醫用硫酸鋅一個月的觀察,結果所有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提高。
硒:據國內外研究證實,硒是一種抗癌元素。它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或自由基的分解,使
腫瘤細胞得不到分子氧的充分供應。調查表明,在27個血硒水平高的國家或地區(如菲律賓、泰國、我國臺灣省),癌癥死亡率較低;而硒水平低的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美國癌癥死亡率就較高。
碘:美國學者埃斯金博士研究報告:缺碘不但可引起甲狀腺腫,而且可誘發
乳腺癌、
甲狀腺癌、
子宮內膜癌、
卵巢癌等,對女性威脅較大。原因是碘缺乏引起甲狀腺機能減退,從而伴隨甲狀腺激素、催乳激素、性激素等不平衡和紊亂,使癌癥發病率增加。
鎂:醫學家們發現埃及人癌癥發病率很低,盡管歐洲人的營養要比埃及人好,但埃及人的癌癥發病率僅為歐洲人的1/10。一個埃及人即使得了癌,其發展和擴散的速度也較緩慢。調查后發現,由于土壤條件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埃及人平均消耗的鎂是歐洲人的5—6倍。鎂攝入多的人癌癥發病率較低的現象在其他地區也得到了證實。據研究,人體內若長期缺鎂有可能導致染色體突變,而此種突變會誘發腫瘤;缺鎂會使免疫功能降低,使腫瘤細胞得以迅速增殖。
鉬:鉬可中斷亞硝胺類強致癌物在體內的合成,從而防止發生癌變。河南省林縣是有名的
食道癌高發區,醫學專家經過調查發現,當地農田土壤中鉬元素的含量嚴重缺乏,因而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類等致癌物在農作物中的積聚量很高。該縣通過經常使用鉬酸銨肥料,使糧食和蔬菜中鉬元素的含量有了明顯增加,同時食物中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含量大幅度下降,當地居民的食道癌發病率也隨之減少。
人們在日常飲食中適當增加含鋅、硒、碘、鎂、鉬食物的攝入,對預防癌癥的發生具有積極意義。膳食中含鋅豐富的食物主要有動物心、肝、腎、雞蛋、牛奶、牡蠣、花生、核桃等。在含硒動物性食物中,魚類含量大于肉類及制品,肉類及制品的含量大于禽蛋,乳和乳制品含量較低;含硒蔬菜有大蔥、蘑菇、大蒜、大豆及其制品等。含碘食品主要為海產品,如海帶、紫菜、海蝦、海蜇等。含鎂豐富的食物主要有紫菜、蕎麥面、玉米、豆類、花生、芝麻、核桃仁等。鉬主要存在于小麥、豆類、蛋類、牛奶、蜂蜜等食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