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欄目介紹肝癌相關信息,包括肝癌常識,肝癌的治療,肝癌藥物以及肝癌患者相關生活調理等。百濟新特藥房,全國連鎖,專科經營肝癌用藥
一、病因病機
(一)病因
肝癌和其他惡性
腫瘤一樣,其確切的發病率原因尚不清楚,但從大量流行病學調查,提示與以下幾種因素有較密切地關系:
1.病毒性
肝炎及肝炎后
肝硬化;
2.黃曲霉素;
3.化學致癌物質;
4.水土因素;
5.遺傳因素;
6.寄生蟲感染;
7.酒精中毒;
8.營養失調。
(二)病機
中醫認為肝癌的發生與感受濕熱邪毒或長期飲食不節,嗜酒過度,以及七情內傷等引起機體陰陽失衡有關。正氣虛損,邪氣乘襲,蘊結于肝,肝氣郁結,氣機受阻,血行不暢,痰瘀互結,形成痞塊,乃致肝癌。肝癌的基本病機為正氣虛損,至于肝氣郁結、氣滯血瘀、痰濕瘀結,皆為肝癌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性表現而已(如肝癌氣滯血瘀型,以血瘀表現為明顯、典型)。正氣不外陰、陽、氣、血,而以陽為主,正氣虛損以陽虛為主,陽氣不足為肝癌發病機理之根本。
西醫學認為肝癌的發生是多步驟、多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前者至少包括啟動和促癌兩大步驟。啟動劑包括化學、物理或生物影響DNA結構和功能,使DNA發生不可逆性變化;促進劑的效應主要改變細胞遺傳的表達。
二、分型、分類
(一)原發性肝癌大體分型
1.彌漫型 表現為均勻散在微小結節,分布于整個肝臟,結節大小較一致,一般不超過肝小葉的大小,幾乎總是和肝硬化同時存在,肝臟正常或略小,與肝硬化不易區別,是較少見的一型,約占原發性肝癌的5%,發展快,預后差。
2.塊狀型 可分為單純塊狀型、融合塊狀型及多塊狀型。單純塊狀型,癌腫為單個腫塊,邊界清楚或不規則,常有完整或不完整包膜,有的可無包膜,腫塊邊緣常可見小的衛星癌結節。融合塊狀型,可見以癌塊為中心向周圍呈浸潤性生長,并與鄰近之大小癌結節。多塊狀型為兩個以上的單塊或融合塊,本型約占原發性肝癌的30%,因多伴有肝硬化,預后較好。
3.結節型 腫瘤為多數大小不等的結節,突出在肝臟表現,遍及全肝,多并發肝硬化。腫瘤結節呈灰白色或灰黃色,也可呈棕紅色。本型可分為單結節型、融合結節型及多結節型。本型約占全部肝癌的2/3,預后較差。
4.小癌型 指癌腫直徑在5cm以下(有人認為在3cm以下),且為單個存在,一般有完整的包膜,惡性程度低,基本上是早期肝癌。手術切除率高,預后好。
(二)原發性肝癌組織學分類
原發性肝癌的主要病理類型有3種,即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膽管細胞癌和混合型肝癌。在我國肝細胞約占90%以上,為此本節主要論述肝細胞癌。
三、原發性肝癌的轉移
通常隨著疾病的發展,肝癌的轉移發生率增高,但轉移發生率與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密切有關,并受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故極早期小肝癌亦可能已有肝外轉移。通常多先有肝內播散,然后出現肝外轉移。
1.肝內直接擴散 癌細胞通過肝竇或竇旁間隙,直接擴散到肝內其他部位,轉移癌灶呈衛星狀分布,也可遠離原發癌,此種方式轉移最早,也最常見。此外,可侵犯門靜脈并形成瘤栓,如瘤栓脫落在肝內,則引起多發性轉移灶;門靜脈主干瘤體阻塞,可引起門靜脈高壓和頑固性腹水。
2.種植轉移 肝癌生長到肝以外,可直接侵犯鄰近組織,如橫膈、膽囊、胃、十二指腸,胰腺、橫結腸、下腔靜脈,也可自肝臟表現脫落,種植于腹腔,引起腹膜轉移癌,出現腹水,女性患者可能有巨大卵巢轉移癌。
3.血行轉移 侵入門靜脈的癌細胞逆行轉移至門靜脈主干,形成癌栓而波及內臟。如癌細胞侵犯肝靜脈小支,則發生全身性轉移,最多見于肺、其次為骨骼,也可轉移到腎、腦、皮膚等處。
4.淋巴轉移 通過淋巴管主要轉移至鄰近的淋巴結,如肝門靜脈周圍淋巴結,也可以轉移到主動脈旁、鎖骨上、脾、胰等處的淋巴結。
另外,關于肝外轉移,合并肝硬化者發生率低,在30%左右,而不合并肝硬化者60%~70%有肝外轉移,此種情況并非這兩種類型癌的生物學特性不同,而是原發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者預后較差,壽命短,來不及有肝外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