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病因病機
(一)病因
對宮頸癌的發(fā)病原因目前尚無明確定論。多數學者認為宮頸癌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其發(fā)病與早婚、早育、多產、宮頸糜爛、性交過頻(尤以性混亂)、包皮垢、性激素失調及人乳頭瘤病毒(HPV)、皰疹Ⅱ型病毒(HSV-Ⅱ)因素有關,也與社會經濟狀況、職業(yè)及吸煙有關。其他和宮頸癌發(fā)病有關的性傳播性疾病如梅毒、淋病、滴蟲病、沙眼衣原體、人巨細胞病毒(HCMV)等均曾有報道。
(二)病機
中醫(yī)學對于宮頸癌的主要癥狀,如崩漏、帶下、癥瘕的病因病機闡述較多,如《內經》云:"蓋沖任失調,督脈失司,帶脈不固,因而帶下"。金·李東桓指出:"婦人崩中者,由臟腑損傷沖任二脈,氣血俱虛故也。二脈為經脈之海,血氣之行,外循經絡,內榮臟腑。若勞動過極,臟腑俱傷,沖任之氣虛,不能制約其經血,故忽然而下,謂之崩中暴下"。《景丘全書》指出:"蓋積者,積壘之胃,由漸而成者也,……凡汁沫凝聚,施成癥塊者,皆積之類,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靜也"。《醫(yī)宗必讀·積聚》云:"積之成毒,正氣不足,而后邪氣鋸之"。由此看出,崩漏、帶下是沖任二脈虛損,督脈失司使帶脈失調而致。而沖任二脈與臟腑有關,尤其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總之,其病因病機是臟腑虛損,正氣先傷,七情郁結,水不涵木,木旺克土,脾失健運,水濕內聚,蘊而成痰,邪毒瘀阻與痰濕互結所致。屬本虛標實證。
二、 分類
按組織來源可分為:①鱗狀上皮癌;②腺癌;③混合癌:此型有兩種情況,一型是鱗腺癌,一型是腺棘癌;④毛玻璃細胞癌。
按組織發(fā)展階段分類:一般認為先是上皮增生,進一步變?yōu)榉堑湫驮錾侔l(fā)展為原位癌和浸潤癌(宮頸非典型增生及宮頸原位癌又統(tǒng)稱為宮頸上皮肉瘤樣病變,即CIN)。
三、 播散與轉移
宮頸原位癌發(fā)展為浸潤癌平均病程為5~20年。一旦發(fā)展到浸潤癌則可較快播散,其主要轉移途徑是直接蔓延和淋巴轉移,血行播散較少見,但是晚期病例可以幾種情況同時存在。
(一)直接蔓延
為最常見的播散方式。癌瘤自宮頸向下浸潤,穹窿最容易受累。由于前穹窿淺,所以侵犯陰道前壁早于陰道后壁。一旦穹窿受累癌瘤就可以迅速向陰道播散,有時呈間隔或跳躍式播散。向上蔓延可侵犯宮體,此種情況出現較晚。由于宮旁組織較疏松,淋巴管豐富,很易受累。癌瘤由宮頸兩側沿宮旁組織和主韌帶蔓延,向后沿宮頸骶韌帶蔓延,以片狀、條索樣、結節(jié)或團狀形成轉移灶。往往與淋巴結轉移同時出現。癌瘤向前侵犯膀胱,向后侵犯直腸。
臨床上腫瘤浸潤常與為癥同時存在,需全身抗炎處理后方可鑒別,因此盆腔檢查時,組織增厚不一定是癌浸潤,只有當宮旁組織硬、形成結節(jié)、團塊、彈性消失或粗條索樣時,方可診為是癌浸潤。
(二)淋巴結轉移
是宮頸癌主要轉移途徑。癌瘤沿宮頸旁組織中的小淋巴管轉移到閉孔區(qū)經髂內、髂外血管區(qū)淋巴結再轉移到髂總淋巴結。癌瘤亦可盆腔淋巴到達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甚至上行達鎖骨上淋巴結或逆行轉移至腹股溝區(qū)淋巴結,此種情況多見于晚期病例。癌瘤可沿宮頸骶韌帶內的淋巴管轉移至骶前淋巴結。當癌瘤浸潤到陰道下1/3或外陰時,沿淋巴向轉移到腹股溝淋巴結。
淋巴結轉移的發(fā)生率與臨床分期的情況成比例增加,即隨著臨床期別的增高而上升。但在臨床上發(fā)現有的早期病例就出現淋巴結轉移,也有部分晚期病例并無淋巴結轉移的情況,可能與自身的淋巴免疫功能有關。
(三)血行播散
比較少見。一旦血行播散就形成遠處轉移灶,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臟、肝臟、骨骼和腦,此種情況多發(fā)生于晚期宮頸癌病例,多見于小細胞型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