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患者對疾病認識不夠,沒有調整好心態便開始放療,對“放療”缺乏正確的認識,我科將108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隨機分為放化療組(A組)與單純放療組(B組),其中,A 組54(男40,女14) 例,年齡20~70(平均40.3)歲. B 組54(男41,女13)例,年齡23~69 (平均41.8) 歲. 均經病理證實. 患者全身狀況良好。
A 組放療同時開始化療, 化療用DDP(30~40 mg/m2)靜脈滴注,1 次/ wk;B 組單純放療,兩組患者放療方案相同,面罩固定,均采用常規分割,予6 MV X線照射. 面頸聯合野DT 36 Gy/18Fx 后縮野改耳前野避開脊髓,全療程鼻咽原發灶的總計量DT 70~74 Gy,35~37 Fx,49~51 d. 頸部采用頸前、后切線野照射,治療量DT 60 Gy/30 Fx,預防量DT 50~54 Gy/25~27 Fx;如有淋巴結殘留,給予局部淋巴結殘留灶推量4~10 Gy/2~5 Fx. 每周觀察血白細胞、口腔黏膜、消化道及皮膚反應。
按RTOG/ ORTC評價標準觀察兩組毒性反應,結果兩組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反應(46 vs 43)、皮膚反應(30 vs 23),差異無顯著性( P>0.05). 消化道反應A組較B組明顯(31 vs 12, P<0.05),主要表現為用藥后惡心程度加重,有61.2%的患者出現嘔吐,對癥處理后可減輕或停止;B 組患者僅有惡心,無嘔吐,不需治療. 骨髓抑制變化兩組差異明顯(32 vs 18, P<0.05),但未見重度骨髓抑制,全部患者均按計劃完成治療。
由于腮腺、唾液腺均在放射治療照射范圍內,故放療后功能受抑制,口腔內的腺體分泌減少,口腔的自潔作用消失,常有口干、咽部干痛、口腔潰瘍等癥狀,要加強口腔衛生. 鼻咽部黏膜受照射后充分腫脹,鼻黏膜干燥,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黏稠,嚴重者影響休息與睡眠,放療后放射區內皮膚萎縮、變薄,軟組織纖維化,毛細血管擴張,可出現放射性的皮膚反應. 放療亦可引起全身反應,表現為一系列的功能紊亂與失調,如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疲乏、惡心嘔吐、食后脹滿等。
患者每次飯后可用軟毛牙刷使用氟劑牙膏刷牙,或用自配淡鹽水,溫開水500 mL 加3~4 g熟鹽,用鼓頰和吸吮交替動作漱口1~2 min,以清除松動的牙垢,并做張口牙齒運動,使口腔黏膜皺襞處充分進行氣體交換,破壞厭氧菌生長環境,防止口腔繼發感染. 放療一開始即做鼻腔沖洗,用生理鹽水100 mL + 濃氯化鈉液10 mL,由兩側鼻腔交替緩慢注入,然后由口腔吐出,晨起放療前、睡前各1次,清除分泌物,減輕放療反應,增加癌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度,沖洗后切不可用力擤鼻涕,以防鼻咽腔內壓增大,繼發其他部位感染。
放射期間保持照射野皮膚清潔干燥,清潔時可用溫水和柔軟毛巾輕輕蘸洗,禁用肥皂擦洗,避免冷熱刺激如熱敷、冰袋,禁用碘酒、乙醇等刺激性消毒劑,不可貼膠布. 照射野皮膚禁止剃毛發,宜用電剃須刀,防止損傷皮膚造成感染,不要搔抓,脫屑切忌用手撕剝,外出時應予遮擋,防止日光直接照曬,應穿全棉柔軟無領內衣. 密切觀察患者血常規及全身情況,并應注意休息,加強營養,保持情緒開朗,進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易消化飲食。
【參考文獻】
1 畢文,焦玉紅. 鼻咽癌患者放療期間口腔粘膜反應的護理[J] 山東醫藥, 2004,44(2):70-71.
2 陳溫來. 晚期鼻咽癌誘導化療后放射治療的護理[J]. 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 2004,1(2):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