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文學家東方朔認為:泰山吞西華,壓南衡,架中嵩,軼北恒,為群山之最.泰山海拔并不太高,但它卻是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長”,”五岳獨尊”,這還得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于華北大平原東側的齊魯古國,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泰山居高臨下,為萬里原野上的“東天一柱”.這里土地肥沃,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成為古人類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帶及古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幾千年來這里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新唐書·韓愈傳贊>>,其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從此便成為偉人或在某方面德高望重之人比喻為”泰山北斗”.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死后頭部為東岳,腹部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盤古氏尸體的頭部向著東方,且化為東岳,泰山就成了當之無愧的五岳之首.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岳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升發之地.按“五行”
東方屬木,按“五常”為仁,按“四時”為春,在<<周易>>八卦屬震,在“二十八星宿”中為蒼龍.東字繁體為“東”屬會意字,此字從木,日在其中.“木”字在甲骨文中與“桑”字通用,故有日出扶桑之說.“仁”是天地大德,“春”是萬物更生,“震”與“蒼龍”則是帝王出生的騰飛之地.于是泰山而為吉祥之山,神靈之宅,紫光之源,萬物之所,甚至一草、一木、一石都是靈應昭昭.先秦帝王封泰山時,怕惡傷山石,觸怒神靈,使用蒲草裹住鑾駕車輪上山.魏曹植受兄曹丕妒忌而抑郁不得志時,曾把精神寄托于泰山神靈,因此,<<飛龍篇>>是游泰山,云霧繚繞,忽逢二童,顏色艷好,乘彼白鹿,手翳仙草,知真人,長跪問道,丁登玉堂,金樓復道,授我仙草,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齊魯大地到今還流傳著吃了泰山靈芝草,返老還童人不老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