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秋冬季
腹瀉主要由輪狀病毒(RV)引起,多見于6個月~2歲的嬰幼兒,若不及時治療常引起脫水及營養不良 [1] ,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療。我院于2002年10月~2003年2月,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50例嬰幼兒秋季腹瀉,取得良好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2002年10月~2003年2月桂林地區RV流行高峰期兒科住院患者,共100例,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齡2~29個月,中位年齡11個月,2個月~1歲64例,1~2歲35例,2~3歲5個月1例。均于發病72h內入院,未經特殊治療,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無粘液膿血,臨床診斷為秋季腹瀉。伴不同程度脫水86例,發熱76例,嘔吐35例。全部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病程、大便RV陽性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實驗室檢查 以上病例糞便細菌培養無致病菌生長,糞便鏡檢脂肪球(+~+++),偶見少量白細胞,余均為正常,糞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采用酶免疫試驗(ELISA法),陽性69例。外周血白細胞(4.8~10.0)×10 9 /L。
1.3 治療方法 兩組脫水患兒均根據脫水程度給予口服或靜脈補液,并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以及退熱、止瀉等。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北京三元基因工程公司生產的重組人干擾素α-1b,10μg/次,每日1次肌注,連用3天;對照組應用楊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病毒唑,10~15mg/(kg·d),靜脈滴注,療程3天。
1.4 療效觀察 所有病例均由專人逐日檢查并記錄臨床癥狀及體征,直至癥狀、體征消失,臨床治愈。
1.5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均以ˉx±s表示,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兒在退熱時間、腹瀉好轉、止瀉時間及住院天數等方面,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3 討論
RV感染在許多國家存在明顯季節性 [2] ,桂林地區嬰幼兒秋季腹瀉的流行季節為10月~次年2月。本研究顯示RV流行期間患兒大便輪狀病毒檢出率為69%,與文獻報告的74%相近 [1] 。
RV是小兒秋季腹瀉的主要病原 [3] ,該病雖為自限性疾病,但部分患兒由于受涼、營養不良或平時身體素質較差、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導致腹瀉持續不愈,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健康。因此,選擇有效的抗病毒藥物進行病因治療,是縮短病程,治愈本病的關鍵。病毒唑是人工合成的廣譜抗病毒藥,對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但臨床應用中療效不甚滿意。干擾素是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調節蛋白,是一種廣泛的抗病毒藥物,對RNA和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當干擾素進入人體后,可與細胞表面的特殊受體結合,通過一系列的中間代謝使多種胞漿酶激活,這些酶可以抑制病毒復制時的轉錄、翻譯、裝配與釋放,干擾病毒核酸及蛋白質的合成,并引導宿主細胞產生持續數日的臨時抗病毒狀態 [4] 。干擾素還可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刺激淋巴細胞自然殺傷能力,故對細菌感染亦有效。鑒于干擾素具有上述的抗病毒作用,我科對50例秋季腹瀉患兒應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經臨床觀察,在退熱時間、腹瀉好轉、止瀉時間方面均優于病毒唑組,差異有顯著性(P<0.01)。因此,干擾素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是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近年來,隨著干擾素價格的持續下降,效價比優越性已越來越顯現,臨床值得推廣使用。(參考文獻: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療效觀察,唐志剛,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4年第2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