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
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2個月~2歲的嬰幼兒發病率高,近年來呈上升趨勢,其主要致病源為輪狀病毒(RV)。目前臨床尚無特別理想的治療方法。筆者于2010年9月—2011年2月應用思密達、金雙歧治療嬰幼兒腹瀉102例,取得較好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系≤2歲嬰幼兒,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無腥臭味,無膿血。起病時有嘔吐,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部分有口干、尿少等輕度脫水表現。大便常規化驗正常或少許脂肪球,鏡檢偶有少量白細胞。將同期239例患兒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02例,其中男58例,女44例;平均年齡為11.8月。對照組137例,其中男85例,女52例;平均年齡為11.5月。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臨床表現差異無顯著性。
1.2 方法
兩組病例均為門診患者,給予飲食調整、口服補液療法(ORT)、抗病毒等治療。將患兒母乳和(或)牛奶喂養次數減少,間隔以無乳糖配方奶替代,口服補液療法采用一袋口服補液鹽1(ORS) ,用溫開水稀釋成600ml,按需補充。均未使用抗生素。觀察組加服金雙歧片:1歲以下,每次1片,每天3次。1~2歲,每次1.5片,每天3次;口服思密達:6月以下,每次1/3包,每天3次;6月~1歲以下,每次1/2包,每天3次;1~2歲,每次2/3包,每天3次,兩藥間隔2h。如口服困難,可將思密達3.0g加溫生理鹽水 20ml保留灌腸,每天1~2次。
1.3 療效判斷
根據腹瀉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1],顯效:治療72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h內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以顯效率加有效率為總有效率。
1.4 統計分析
有效率檢驗采用χ2分析。
2 結果
觀察組中顯效69例(顯效率67.6%),有效24例(有效率23.5%),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1.2%;對照組中顯效69例(顯效率50.4%),有效34例(有效率24.8%),無效34例,總有效率為75.2%。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經卡方檢驗χ2= 6.96,P<0.01,差異有顯著性。表1 中觀察組與對照組嬰幼兒腹瀉的療效比較
3 討論
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體是輪狀病毒,經糞-口傳播,較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幼兒。起病急,常并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輪狀病毒侵入腸道后,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上復制,使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和壞死,其微絨毛腫脹、不規則和變短,受累的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遺留不規則的裸露病變,致使小腸黏膜回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的能力受損,腸液在腸內大量積累而引起腹瀉。同時,發生病變的腸黏膜細胞分泌雙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進一步引起雙糖吸收不良,導致協調運轉的鈉、氯等離子吸收障礙,腸道內呈高滲狀態而出現水樣瀉等表現[2]。益生菌是能夠選擇性定植于腸道,對人體安全無害的活菌制劑。其特點是抑制腸道中有害菌的繁殖,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調整菌群失調,改善人體腸道內微生態環境,從而減少腹瀉的發生率和緩解其癥狀,已較廣泛地應用于小兒急、慢性腹瀉的治療。金雙歧片主要含有長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的三聯活菌片劑,屬于原籍菌制劑,其中長雙歧桿菌,活菌數量達1億個/g。本品直接補充人體腸道內正常的生理性細菌,調整腸道菌群,改善腸道環境,促使機體對營養的分解和吸收。在胃腸道微生物生態平衡中起著調節作用,同時還可激活人體吞噬細胞吞噬活性,增強人體免疫能力,增強機體抗感染能力[3],達到治療目的,金雙歧為國產品、價格便宜、口感適中,患兒易接受。思密達是雙四面體氧化硅單八面體氧化鋁的多層結構,其特殊結構具有相當大的表面積(約100m2/g),因此具有較高的定位能力。對病毒及細菌及其毒素等攻擊因子具有強大的吸附能力,并通過與黏液糖蛋白相互結合,修復和提高黏膜屏障,對消化道黏膜有很強的覆蓋能力,是一種能加強腸道黏膜屏障的消化道黏膜的保護劑[4]。思密達還具有口味香甜,患兒易接受,無不良反應,臨床效果很好。在本觀察組中部分患兒,因喂藥困難,改用思密達保留灌腸,同樣取得好的效果,無任何痛苦及不良反應。 ORT對于嬰幼兒腹瀉預防脫水、糾正脫水其療效早已肯定。嬰幼兒腹瀉常因腸腔內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滲透活性的物質,致腸腔滲透壓增加而引起水樣腹瀉。因ORS為2/3張液,為避免高滲影響,兩組患兒在ORT時,ORS配備時常將白開水的量超過說明書推薦量,這樣既可避免高血鈉癥的發生,也因口感較好減少服后嘔吐的發生。本組結果顯示,思密達、金雙歧治療嬰幼兒腹瀉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且安全有效,未發現毒副作用,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應用。(參考來源:思密達聯合金雙歧治療嬰幼兒腹瀉102例臨床觀察,李浩文, 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11年第9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