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一種常見癥狀,是指排便次數(shù)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
腹瀉是一種常見癥狀,是指排便次數(shù)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fā)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fā)性腹瀉。那么,腹瀉早期癥狀是什么?下面百濟藥師為您解答。
1.胃腸道癥狀 便意頻繁,每次糞量不多并有里急后重感者,病變多在直腸或乙狀結腸;小腸病變則無里急后重感。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排便后腹痛可減輕者,往往為乙狀結腸或直腸病變。小腸病變腹瀉,疼痛多在臍周,排便后疼痛多不緩解。分泌性腹瀉往往無腹痛癥狀。
2.腹瀉次數(shù)及糞便性狀 急性腹瀉每天排便可達10次以上,糞便多稀薄,如為細菌感染(細菌性痢疾)常帶血及膿液。如為糖稀或果醬樣糞便,提示可能是阿米巴痢疾。稀薄水樣便常見于食物中毒。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排出洗肉水樣血便,帶有腥臭的氣味。
3.伴隨癥狀
(1)伴發(fā)熱者可見于急性細菌性痢疾、傷寒或副傷寒、腸結核、
結腸癌、小腸
惡性淋巴瘤、
克羅恩病、非特異性
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fā)作期、敗血癥、病毒性腸炎、甲狀腺危象等。
(2)伴明顯消瘦者可見于胃腸道惡性
腫瘤及吸收不良綜合征。
(3)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見于敗血癥、傷寒或副傷寒、麻疹、過敏性紫癜、糙皮病等。
(4)伴關節(jié)痛或腫脹者見于克羅恩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紅斑性狼瘡、腸結核、Whipple病等。
(5)伴腹部包塊者見于胃腸惡性腫瘤、腸結核、克羅恩病及血吸蟲肉芽腫。
(6)伴重度失水者常見分泌性腹瀉如霍亂及細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見于尿毒癥等。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許多人腹瀉時,認為吃油膩食物會加重消化系統(tǒng)的負擔而加重病情,于是就想方設法多吃一些新鮮蔬菜,以為這樣對病情有利。其實不然,此舉不僅對疾病不利,而且還有害。許多新鮮蔬菜如小白菜、韭菜、菠菜、卷心菜等均含有亞硝酸鹽或硝酸鹽,一般情況下這些蔬菜對身體沒有不良影響。但當人處于腹瀉、消化功能失調,或胃酸過低時,腸內硝酸鹽還原菌大量繁殖,此時食入上述蔬菜,即使蔬菜非常新鮮,也會導致中毒而引起腸原性紫紺。因此,當消化功能不好時最好到醫(yī)院就醫(yī),在醫(yī)生指導下合理選擇飲食,并減少蔬菜的進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