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
便秘是指近期突然發生的便秘,可分為暫時性功能性便秘和癥候性便秘兩種,前者多由于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一時性的情緒抑郁、進食過少等因素引起,后者一般多由疾病引起,如急性腸道梗阻、腦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等。臨床工作中以中老年人多見,有資料顯示老年人便秘的發生率為20%~30%[1]。傳統的大量不保留灌腸法對老年病人急性便秘效果不佳。為此,筆者對灌腸的方法進行了改良,并與傳統方法大量不保留灌腸法進行比較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老年性急性便秘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年齡60~86歲;女14例,年齡60~83歲。22例是腦血管意外臥床病人,其中8例合并有
糖尿病,10例有
冠心病、心功能不全Ⅱ~Ⅲ級。將32例患者隨機分為傳統組與改良組各16例,兩組患者均無胃腸道梗阻。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及臨床表現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傳統組
傳統大量不保留灌腸法是以1000ml灌腸筒與120cm 的橡膠管相連,20號以下肛管,插入肛門10~15cm深,臀部墊高10cm或左或右側臥位,用0.1%~0.2%的肥皂水500~1000ml,溫度37℃~38℃,以較慢速度灌入。平均灌腸時間約20~25min。
1.2.2 改良組
改良的灌腸法是用14號一次性
導尿管代替肛管,用石蠟油涂抹潤滑導絲后插入導絲以增加導尿管的硬度,并插入肛門25~30cm深,取左側臥位, 臀部墊高10cm,用50ml注射器,每次抽取0.1%~0.2%的肥皂水50ml高壓灌入, 灌腸液溫度37℃~38℃,共注入200ml,注射中間用血管鉗鉗夾導尿管,以防液體流出,共注入200ml。平均灌腸時間約10~15min。
2 結果
兩種灌腸通便方法效果比較,改良組療效明顯優于傳統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表1 兩組患者灌腸效果比較
3 討論
3.1 老年人便秘的原因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其神經系統功能減退、全身
肌肉萎縮及張力下降,致排便反射減弱、腸道蠕動減緩以及盆底肌松弛,因而易發生急性便秘[2],有慢性病、長期臥床的老年人,食欲差、活動少,便秘則更多見,有人報道
腦卒中后便秘發生率為30%~60%[3]。
3.2 灌腸治療
灌腸是治療便秘常用方法,是我們日常護理工作的常見的操作。灌腸前要向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宣教,說明發生便秘可能出現的危害,引起患者足夠的重視, 并鼓勵患者適當多飲水,多食一些新鮮水果、粗纖維食物以增加糞便體積,增加腸蠕動, 以利于排便。要耐心地向病人講解保留灌腸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解除病人的緊張和焦慮情緒, 增強治療信心, 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3.3 灌腸準備
操作前應準備好便盆、衛生紙等必備用品, 床上鋪中單以防灌腸液外濺時急用。有人報道[4,5]將舒適護理模式應用于藥物保留灌腸中, 操作前進行詳細的溝通交流, 操作中播放音樂等,使病人舒適度大大提高。操作時要用屏風遮擋, 避開查房、治療護理和進食時間,以尊重患者隱私,消除緊張情緒。
3.4 導絲輔助改良高壓灌腸法優點
灌腸通便習慣是采用傳統的大量不保留灌腸法,即肥皂水灌腸法,大量肥皂水不保留灌腸因液量大、肛管粗、插入淺、刺激性強,排便感強烈,不易保留,往往效果不佳,改進后的導絲輔助高壓灌腸法,因插入導絲增加了導尿管硬度 ,導管在腸腔內不易扭曲,可使插入肛門的深度增20~25m,又因導尿管細軟,減輕了插管對肛門的刺激,并可使灌腸液直接進入乙狀結腸,避免液體直接刺激直腸;同時液量少、沖擊力大,液體無刺激性,便于液體的保留,可充分濕潤軟化干結的糞便。灌腸液的溫度在37℃~38℃[6,7],更接近腸腔溫度,刺激性小,高于直腸溫度(37℃~37.5 ℃) 3℃~4℃ 的灌腸液將會刺激腸黏膜, 引起排便反射。操作時動作輕柔,先用棉簽沾石蠟油涂肛門四周以減少插肛不適感,正確指導病人采取合適臥位, 以保證灌腸液順利進入結腸。灌腸后要及時做好肛周及皮膚護理, 讓病人感覺清潔、舒適。本組導絲輔助改良高壓灌腸法,總有效率達81%以上,傳統組僅為44%,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由此可以肯定,導絲輔助高壓灌腸法排便效果較傳統灌腸法有顯著提高,消除了患者痛苦,達到患者滿意,促進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值得推廣。(參考文獻:導絲輔助改良高壓灌腸治療老年人急性便秘32例,丁國梅,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1年第8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