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覆蓋了人體的整個體表。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傷口的情況時而發生,傷口愈合是一個復雜又耗能的過程傷口護理是否正確直接影響著傷口的愈合的快慢,因此,如何做好傷口護理非常重要。
傷口護理是對因燙傷、割傷、感染、潰瘍或一般組織損傷造成的外傷所進行的治療。 傷口護理產品可支持和加速人體細胞和組織的愈合過程。 這個過程分為三個主要階段:遲滯期、增生期和重塑期。
傷口愈合是一個既復雜又耗能的過程。營養是影響愈合過程的重要因素,營養良好促進愈合,營養不良阻礙愈合已成共識,因此營養護理應貫穿傷口護理的始終。護士在動態評估傷口的同時,還要定期評估病人在各愈合階段的營養需求,識別病人存在或潛在的營養不良危險因素及其營養問題,區分其嚴重性及對傷口愈合的影響,了解病人對自身營養狀況的認識、反應和可利用資源,制定并實施個體化營養計劃.設定傷口愈合期間的營養護理目標,實施過程中需定期評價營養效果,不斷修正計劃,如此循環往復,促使營養護理協同傷口護理呈螺旋式上升的態勢,促進傷口愈合。
常有病人要求醫生給傷口上藥。他們以為手術以后,在傷口上涂抹或者撒些藥粉之類,對傷口生長有好處。其實,換藥就是更換敷料,一般傷口除了用酒精消毒以外,并不需要使用其他藥物。只有在傷口感染或有肉芽創面的時候,醫生才會根據病情需要,使用洗必泰溶液、高滲鹽水、生肌散或凡士林紗布等。換藥的次數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根據傷口滲出、生長情況而定。不必要的上藥,過勤的換藥,反而成為不良刺激,抑制傷口的愈合。有時,為了預防感染,減輕不良反應,醫生要在病人的傷口內放有引流條,將淤血引流出來。敷料上有較多的滲血,需要及時更換。一般在術后1~2天,出血就會基本止住,便可拔除引流條。
頭面部及頸部的傷口,3~5天拆線;下腹部、會陰部5~6天;上腹部、胸背部7~19天;四肢傷口10~14天。醫生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質情況,會把拆線時間適當提前或推后。有時,醫生先間斷拆幾針,過幾天再拆余下的幾針。萬一拆線后發生裂開,可將傷口消毒、拉緊以后,用膠布粘合,過幾天就能長好。
那么,到底傷口要不要涂藥呢?目前在大醫院里,醫師只使用優碘溶液、雙氧水來作為傷口局部的殺菌劑,比較特殊的只有燒傷的傷口,是使用抗生素軟膏或含銀離子的礦胺藥膏來覆蓋傷口,以避免感染。過去一般人耳熟能詳的紅藥水、黃藥水、紫藥水則早已被束之高閣。因為,傷口的愈合,最主要的是靠本身纖維細胞的再生與修護,在適當的清創處理以后,對於一般的細菌感染,由人體的防御系統來應付已經綽綽有余,外用的藥水、軟膏雖然有效,但也會防礙纖維細胞芽的生存。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不管采用何種方式,傷口護理都不應給病人帶來或加重疼痛,應采取減輕疼痛的方法,盡可能使病人感到舒適,這種舒適包括軀體上的和心理上的,因此傷口護理中應重視做好身心整體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