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手術之后,傷口的修復有賴于合理的傷口護理方法,目的是盡可能在短時間內閉合傷口,完成再上皮化。手術以后要如何進行傷口護理呢? 下面百濟護理師為您詳述。
手術后傷口護理——止痛:在手術當天麻醉藥的作用消失后,傷口疼痛的程度最重,手部等神經末梢分布多的部位可能更明顯。疼痛程度也和病人的意志和耐受性有關。疼痛雖然不直接影響愈合,但會干擾睡眠和食欲,故可酌情使用止痛劑。
手術后傷口護理——引流條:手術傷口護理有時為了預防感染、減輕不良反應,在傷口內放引流條,以便將淤血引流出來。敷料上有較多滲血時,需及時更換敷料。一般在術后1一2天出血基本停止時,醫生便可拔除引流條。但引流膽汁等體液或膿液時,引流條需保留較長時間。
手術后傷口護理——傷口保護:手術后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止血和保護傷口的措施:
背部開刀的,可采用仰臥位,利用體重壓迫止血,不過仍要注意定時給病人翻身,以免其發生褥瘡;
腹股溝廟修補后,常在傷口放置小沙袋壓迫止血。行闌尾切除術后咳嗽時,可用手捂住傷口,免得震動腹部加重疼痛;
四肢手術后宜將肢體抬高,幫助靜脈回流,減輕出血和水腫;截肢后為了防止傷口內突然大出血,床邊須備有止血帶;
頸部傷口要特別防止血腫壓迫氣管,引起窒息。除了用乳膠片引流淤血外,還應在床邊準備好拆線用具,以便一旦出現異常,可以很快拆除縫線,解除血腫壓迫。
手術后傷口護理——換藥:清潔傷口如無引流物,也無出血、污染或感染征象,手術后不必換藥。有的病人及親屬為了看看傷口多大、縫了幾針而自行揭開敷料,這種做法對傷口愈合不利。換藥時親友不要圍觀,以免造成污染。會陰附近的傷口,尤其是兒童病人,要注意防止尿液、糞便污染會陰部。如有污染,要及時清潔傷口,更換敷料。在傷口感染或有肉芽創面時,才需根據病情使用洗必泰溶液、高滲鹽水、生肌散或凡士林紗布等。
手術后傷口護理——預防感染:手術后一般都有輕度發熱,這是手術時受損傷的組織被身體吸收的正常反應,手術后5天左右體溫逐漸趨于正常。如果手術5天后體溫升高,并伴有傷口疼痛加重,要想到傷口是否感染化膿,并注意觀察,必要時采取處理措施。手術后2-3日,由于創傷性炎癥所致,傷口一般有些水腫,縫線針眼稍有發紅,這是正常現象,要與感染相區分。
手術后傷口護理——拆線:傷口的拆線時間為頭面部及頸部3-5天,下腹部、會陰部5一6天,上腹部、胸背部7一10天,四肢傷口10-14天,可根據病人年齡、體質情況適當提前或推后。傷口拆線后,用無菌敷料保護一兩天(有些部位的傷口甚至可以不用敷料保護),如全身情況許可,就可以洗澡,不必老是包著捂著。
百濟護理師溫馨提醒您: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關于傷口護理的相關資訊,歡迎拔打百濟新特全國服務熱線400-101-6868,您將得到百濟護理師的細心接待及耐心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