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和子 等
目前
干擾素已廣泛應用于多種
皮膚病的治療中,由于涉及的病種較多,今主要對惡性黑素瘤和皮膚惡性
腫瘤的IFN 療法進行闡述。
一、惡性黑素瘤和IFN
惡性黑素瘤是色素細胞系的惡性腫瘤,大多數是由于存在于皮膚表皮基底層的黑素細胞惡變引起的。日本惡性黑素瘤的發病率為每年1.5~2/10 萬人,且每年呈遞增之勢。惡性黑素瘤是一種易轉移,對化療敏感性差的腫瘤。另方面,大部分的腫瘤又可自然消退。由于該腫瘤具有明顯的抗原性,人們一直考慮用免疫手段進行治療。從BCG 的使用開始,相繼出現了繼承免疫療法、疫苗接種療法、基因療法等,但都限于基礎研究階段。其中
IFN-β被證實對
皮膚癌轉移灶有效,在日本則被應用于惡性黑素瘤的術后輔助治療。惡性黑素瘤根據腫瘤的大小、有無淋巴結轉移、有無遠隔轉移進行分期,治療依據分期的不同而各異。現在通用的分期標準是2001 年由AJCC(美國
癌癥聯合會)修訂的(表1)。惡性黑素瘤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IFN-β可以單獨或與其他化療藥合用,用于ⅡB 和Ⅲ期患者的術后輔助治療以及長期維持治療。遺憾的是,由于倫理問題和病例數不足的原因,對術后輔助治療的大樣本前瞻性研究一直未開展。通過局部給予的IFN 可經淋巴管向附近淋巴結高濃度聚集的基礎研究、Ⅲ期的DAV 療法(DTIC、ACNV、VCR 聯合應用)與DAV-IFN-β療法(DAV 療法基礎上加用IFN-β)的療效相比,證明IFN 確實在惡性黑素瘤的治療上有積極作用,因此被廣泛用于惡性黑素瘤的術后輔助治療上。
表1 黑素瘤的TNM 分期
T 期 厚度 潰瘍程度
a. 無潰瘍和Ⅱ、Ⅲ型
T1 ≤1.0mm
b. 有潰瘍或Ⅳ、Ⅴ型
a. 無潰瘍
T2 1.01~2.0mm
b. 有潰瘍
a. 無潰瘍
T3 2.01~4.0mm
b. 有潰瘍
a. 無潰瘍
T4 >4.0mm
b. 有潰瘍
N 期 轉移淋巴結數 淋巴結轉移情況
a. 鏡下轉移*
N1 1 個
b. 肉眼轉移+
a. 鏡下轉移*
N2 2~3 個 b. 肉眼轉移+
c. 有衛星灶無轉移淋巴結
N3
4 個或4 個以上的淋巴
結或淋巴結團或轉移
淋巴結附近有衛星灶
M 期 部位 血漿乳酸脫氫酶
M1a 侵及遠隔皮膚、皮下或結節 正常
M1b 肺轉移 正常
M1c 內臟轉移 正常
遠隔轉移 升高
注:鏡下轉移主要是指通過淋巴結活檢所診斷的。
+肉眼轉移定義為治療性的淋巴結切除術證實的淋巴結轉移,或結內轉移在肉眼上表現出向淋巴結外擴散的趨勢。DAV-IFN-β療法具體如下:DTIC80~140mg/m2,連續5 天靜脈點滴,ACNU50~80mg/m2 及VCR0.5~0.8mg/m2 于第一天從側管滴注,同時與IFN 局部注射并用,IFN-β300 萬IU/body,均勻注射于原發灶手術部位附近皮膚內,用5~10 天。每療程結束后要經過4~6 周的休藥期,再重復前一療程,ⅡA 期、ⅡB 期的治療需2~3 個療程, ⅡC 期和Ⅲ期需5~6 個療程,如果有條件可長期維持治療。IFN-β300 萬IU/body,在原發灶手術部位附近的皮膚內每隔2~4 周局部注射一次,持續2~3 年。IFN-β局部注射會伴有很強烈疼痛,可將IFN 加入1%普魯卡因注射液1~3ml 中使用以緩解疼痛。利多卡因與IFN-β配伍使用混合后可生長絮狀沉淀,故一般不使用。此外,局部注射后引起的局部發熱,可事先服用消炎鎮痛藥加以緩解。最近有數例報告稱,術后輔助療法中DTIC、ACNU 被認為可能會繼發地發生癌癥,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Ⅱ期和Ⅲ期行術后輔助療法應綜合考慮患者情況,如年齡、身體狀況、合并癥、患者意愿、腫瘤大小,來決定是否應用DAV-IFN-β療法。也有人主張可以不采用DAV療法,而只通過局部注射IFN-β每日一次,每次300 萬IU/body,均勻注射于手術部位附近的皮膚內,10 次為一療程,相鄰療程間隔4~6 周。Ⅱ期患者需2~3 個療程,Ⅲ期需休藥5~6 個療程,療程長短依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Ⅳ期采用局部轉移灶的外科切除、化療、BRM 療法、放療、免疫療法相結合的綜合治療。BRM療法是IFN-α+IL-2 與化療并用的療法。目前有CDDP+ INF-α+IL-2、DTIC+BCNU+CDDP+TAM+IFN-α+ IL-2、DTIC+CDDP+VBL+IFN-α+IL-2 多種方案。有報告指出,以上方案臨床有較高的治愈率,但單獨化療、BRM 療法、BRM 聯合療法對長期預后是否有效尚無定論。現在Ⅳ期的治療多用DAC-TAM療法。
二、皮膚惡性腫瘤的IFN 療法
在皮膚惡性腫瘤中,IFN 療法主要用于治療蕈樣肉芽腫和成人T 細胞淋巴瘤,這種療法對皮疹療效確實,但對上述兩種疾病的預后是否有作用尚未進行嚴格的論證。
1、蕈樣肉芽腫 蕈樣肉芽腫是皮膚
惡性淋巴瘤中最常見的病型,通常都要經歷較長的紅斑期、浸潤期,最終一部分進展入腫瘤期,發展為T 細胞淋巴瘤。蕈樣肉芽腫進入腫瘤期,多會導致死亡,并且對治療的反映極差。但一旦進入腫瘤期后,腫瘤的發展會變得很緩慢,通常不會引起內臟器官的浸潤。紅斑期和浸潤期的治療目標就是阻止疾病的發展,使之不進入腫瘤期,或即使發生腫瘤也盡量減少腫瘤細胞的數目,同時將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減少到最小范圍。截止目前,紅斑期和浸潤期的蕈樣肉芽腫多數采用紫外線照射療法(PUVA)。雖然PUVA 一直被沿用,但從九十年代早期開始出現用IFN 或IFN 和紫外線照射相結合治療蕈樣肉芽腫。當病變侵及全身皮膚時,可用IFN-γ,200 萬~400 萬單位/次,1 次/日,3~5 次/周,靜滴。如局部給藥,每處病灶20 萬~200 萬單位,即向腫瘤內及其周邊區域每cm2 皮膚上給藥100 萬~200 萬單位。也可用天然型INF-γ(nIFN-γ),100 萬單位/次,1 次/日,2~3次/周,肌注。上述任何一種療法均以4 周作為療效判定的指標。但也有報道說,局限于
皮膚病變的皮膚惡性淋巴瘤經nIFN-γ治療后雖可治愈
皮膚病變,但也有會引發其他臟器的病變而導致死亡者。這種現象到底是由于疾病自然發展而惡化的,還是由于腫瘤細胞的性質而發生變化,現在尚無明確的答案。在日本也有采用IFN-α300 萬單位/m2,3 次/周,皮下注射和依曲昔酯口服相結合的方案。
2、成人
T 細胞
白血病 成人T 細胞白血病是由HTLA-1 引起的白血病,屬于淋巴瘤,分急性型、慢性型、淋巴瘤型、隱匿型四大類。其中隱匿型又分為皮膚型和狹義的隱匿型兩種。皮膚型是指雖有腫瘤細胞的皮膚浸潤,但未出現白血病化和腫瘤性淋巴結腫大,也未有其他臟器的浸潤性病變。治療上采用nIFN-γ,1 次/日,100 萬單位/次,肌注。據報告此療法對皮疹非常有效,無論是對皮膚有腫瘤形成,還是已白血病化的患者均有一定效果。但也有些病例對IFN-γ治療無效,如急性加重期和病情的急進展期。
三、使用IFN 療法的其他皮膚疾病
據報道對IFN 治療有效的
皮膚病還有:病毒性疣贅、繼發性皮膚紫質癥、伴
丙型肝炎的冷球蛋白血癥、AIDS 相關的Kaposi 肉瘤、Bowen 病、日光性角化癥等表皮內癌及Paget 病等。
四、IFN 療法中繼發的皮膚病變
隨著各種細胞因子在臨床的普及應用,治療中逐漸表現出許多的不良反應。IFN 治療中出現的皮膚病變如下:
1. 紅斑、皮膚瘙癢感 治療初期大部分患者會在治療開始后的幾周內出現
蕁麻疹、浮腫性紅斑、紅斑樣丘疹。經對癥治療、調整給藥量及治療時間后,大多可繼續接受治療。
2. 銀屑病 如果合并尋常性銀屑病,可使病情加重并誘發新的銀屑病。此時常常不得不終止原來的治療。
3. 脫發 脫發在IFN 療法中發生的機率很高10% ~30%,多在治療2~3 個月后出現,但堅持繼續治療數個月后痊愈的例數也不少。
4. 色素沉著、色素脫失 也不少。
5. 天皰瘡 天皰瘡是一種全身起滿水皰的難治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雖然報告數較少,但在IFN-α、IFN-β治療中都有過報道。本病可以致命,必須及早給予合理治療。
6. 注射局部的皮膚潰瘍 IFN-α和IFN-β進行皮下和肌肉注射的部位都可以發生潰瘍。皮膚潰瘍可發生在治療開始不久,但大部分在半年左右出現,推測IFN 是促進潰瘍發生的因素。對于那些需皮下或肌肉注射的,為預防應有計劃的變換注射部位,不要在同一部位連續注射。潰瘍雖通過保守的外用療法可以治愈,但如果皮膚壞死面積較大,則須行外科治療。
7. 其他 有接觸性
皮炎、結節病、結節性紅斑的報告。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