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森 魏生才 張學軍 陳珊宇 王紅艷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0年9月第16卷第3期:159-162)
【摘要】目的:研究尋常型銀屑病的誘因。方法:采用病例對照研究方法,調查了182例尋常型銀屑病首發患者、609例復發患者及同一地區的健康對照647例,對尋常型銀病的誘發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1)尋常銀屑病首發誘因為:服藥、感染、精神緊張、受潮、嗜酒、吸煙、食魚蝦、接種疫苗及外傷(P<005);(2)尋常銀屑病復發誘因為:精神緊張、受潮、嗜酒、吸煙、食魚蝦、服藥、接種疫苗、感染(P<005);(3)誘發尋常型銀屑病的環境因素在男女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的為嗜酒及吸煙;(4)銀屑病首發更重要的誘因為:感染、服藥、外傷及嗜酒(P<005)。結論:環境因素可能在尋常型銀屑病的發病中起一定作用。
【關鍵詞】銀屑病;誘因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復發性皮膚病,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大量研究表明,該病不僅與遺傳有關,環境因素如精神緊張、感染及某些藥物等在銀屑病的發病、加重或復發中起作用。本文對銀屑病的誘因進行了流行病學研究,系統地調查了尋常型銀屑病首發患者182例和復發患者609例發病前的經歷,以了解它們對誘發銀屑病的作用。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銀屑病組:自1997年12月~1999年7月在我科門診就診的尋常型銀屑首次發病患者182例,其中男97例,女85例,年齡在3~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69歲;尋常型銀屑病復發患者609例,其中男344例,女265例,年齡在5~76歲,平均年齡為30歲,均符合尋常型銀屑病的診斷標準。病例之間無親緣關系,亦無家庭史。
對照組:同時選擇我院外科住院病人的健康家屬(無任何皮膚病)647例作為對照,其中男377例,女270例,年齡在5~70歲,平均年齡為29.67歲,對照組亦無親緣關系及家族史;病例與對照在性別、年齡方面相匹配。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流行病學的病例-對照研究方法,采用統一調查表,對病例與對照的11個環境誘因進行詳細地詢問(11個環境因素包括受潮、感染、外傷、嗜酒、內分泌變化、食魚蝦、服藥、手術、精神緊張、接種疫苗、吸煙)。被調查者合作良好,回憶可靠。調查表收回后,仔細檢查無錯漏項目。11個環境誘因必須是在發病前經常接觸的,或在發病前一個月之內發生的經歷。
1.3 環境誘因的界定
(1)受潮主要指家庭居住環境潮濕或經常在潮濕環境下作業等;
(2)感染主要包括咽炎、扁桃體炎及感冒等上呼吸道的細菌、病毒感染或表皮表面細菌、真菌感染等;
(3)外傷主要指皮膚損傷及身體創傷;
(4)嗜酒指每天飲酒1次或每周4次以上,白酒每次≥50ml,啤酒每次≥500ml;
(5)內分泌變化指女性月經周期不規則、絕經、妊娠及分娩后的有關變化;
(6)食魚蝦指每周食用2次或2次以上,每次食
(7)服藥指發病之前1個月之內服用對銀屑病無任何作用的藥物;
(8)手術指發病前1個月內施行的各類手術;
(9)精神緊張指工作緊張、考試、失業、婚變或喪失親人等;
(10)接種疫苗指發病前1個月之前接種的各種疫苗;
(11)吸煙指每天吸煙≥1支,持續1年,或1年吸煙總量≥18包。
1.4 資料處理及分析
利用Epi info60軟件建立數據庫,將病例與對照的流行病學資料輸入數據庫;將Epi info60數據庫轉化為SAS數據庫,用SAS軟件進行因素分析。
2 結果
2.1 首發與正常對照分析
本研究對以下11個環境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1可知,多種環境因素中對尋常型銀屑病首發有影響的分別為:服藥、感染、精神緊張、受潮、嗜酒、食魚蝦、接種疫苗及吸煙、外傷。
2.2 復發與正常對照分析
將復發尋常型銀屑病與正常對照就上述11個環境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
從表2可見,影響尋常銀屑病復發環境因素有:精神緊張、受潮、嗜酒、吸煙、食魚蝦、服藥、接種疫苗、感染。
2.3 男性與女性患者間因素分析
將上述對尋常型銀屑病首發與復發有影響的環境因素在男女患者間進行比較,其結果見表3、4。
從表3、4可見,能誘發尋常型銀屑病的環境因素在男女患者間有顯著性差異的為吸煙及嗜酒。
2.4 尋常型銀屑病首發與復發分析
將上述的環境因素中對尋常型銀屑病首發與復發有影響的因素之間進行比較,其結果見表5。
從表5中可見,只有感染、服藥、外傷、嗜酒這四個環境因素在尋常型銀屑病的首發與復發中存在著顯著性差異。
3 討論
本研究對尋常型銀屑病首發與復發誘因分析,結果顯示除外傷外,受潮、感染、嗜酒、食魚蝦、服藥、精神緊張、接種疫苗、吸煙是尋常型銀屑病首發與復發共同的誘因,外傷只是尋常型銀屑病首發的誘因。誘發尋常型銀屑病的環境因素按性別分層研究顯示嗜酒及吸煙為男性發生銀屑病的主要誘因。在尋常型銀屑病首發與復發的對比研究發現感染、服藥、外傷、嗜酒是尋常型銀屑病首發更為重要危險因子。
在本次研究中,受潮是尋常型銀屑病的誘因之一。長期在潮濕環境中工作,皮膚容易浸漬、糜爛,易于大量細菌在皮膚上繁殖,引起皮膚感染所致。Denda等對季節變化引起銀屑病加重的系統研究發現:延長從高濕到底濕度暴露時間誘導試驗,結果顯示上皮的結構和滲透屏障自身穩定平衡發生改變及潛在的病理改變;并首次發現低度潮濕能刺激鼠上皮細胞DNA合成來對抗滲透屏障的破裂,進而導致上皮細胞的胞漿過多。另外在上皮細胞滲透屏障的破裂之前,暴露于干環境48小時可導致皮膚的肥大細胞脫顆粒炎癥反應。Yasuda等對338例銀屑病患者進行自然環境因素調查表明,有22.5%患者與低度潮濕有明顯關系,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
感染是尋常型銀屑病的誘因之一,它包括細菌、病毒、真菌感染等,其中主要是鏈球菌引起的扁桃體感染。Telfer等報道鏈球菌感染在點滴狀銀屑病中起主要作用。江沁等應用免疫印跡法測試了銀屑病患者血清中抗鏈球菌抗體含量,發現抗鏈球菌抗體含量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本文研究表明感染因素在銀屑病患者中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01)。與文獻報道一致。許多實驗研究提示了活化的T細胞在銀屑病的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使T細胞活化的因素可能是銀屑病患者感染鏈球菌后釋放超抗原,經血液運輸至皮膚,與表皮和真皮內的抗原遞呈細胞結合,活化具有特異結合鏈球菌Vβ鏈的T細胞,引起點滴狀銀屑病。真菌尤其是糠秕孢子菌和白念珠菌在銀屑病的發病及加重過程中起一定作用。Gupta等研究表明銀屑病病人患甲真菌病顯著高于非銀屑病病人。接種疫苗是尋常型銀屑病誘因,有報道接種乙肝疫苗誘發銀屑病。
許多研究證實吸煙和嗜酒是誘發銀屑病的危險因素,在一組銀屑病患者和正常對照研究中,Naldi等證實吸煙是銀屑病發病的一個危險因素,與對照有顯著差異(RO=2.1;P<0.05)。后來他們進一步研究發現嗜酒與銀屑病相關,吸煙與銀屑病的膿皰型皮損呈強相關。劉承煌等1985年對上海市的銀屑病進行了調查,同樣發現嗜酒是一個重要的誘因,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乙醇損傷免疫應答,干擾T細胞的功能,進而影響細胞介導免疫反應;另一方面乙醇具有擴張血管作用,嗜酒者的血管長期處于乙醇的舒張作用下,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利于中性粒細胞的游出,向表皮浸潤;同時乙醇使花生四烯酸含量增高,抑制腺苷酸環化酶,使cAMP減少,cGMP增加,導致表皮細胞增殖。本次調查中,對尋常型銀屑病誘發有影響的環境因素按性別分層研究發現:嗜酒和吸煙主要為男性發生銀屑病的誘因,這與在中國吸煙與嗜酒主要為男性有關。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可以誘發銀屑病,國內外報道能夠誘發和加重銀屑病的藥物有許多,如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四環素類抗生素、抗血栓藥等,這些藥物使體內的cAMP/cGMP和前列腺素E/前列腺素F的比例失去平衡,導致皮損斑塊中炎癥介質二十碳酸類物質增多,引起皮膚角化不全,表現為紅斑、鱗屑而致銀屑病。
精神因素在尋常型銀屑病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精神因素包括工作緊張、過度疲勞、精神抑郁、環境變遷、考試、失業等。1986年Farber等提出心理緊張可使皮膚中的許多感覺神經釋放出P物質和其它神經肽引起銀屑病中樞神經原性炎癥的假說。1989年用實驗證實皮膚中含P物質的神經明顯增多。Fortune等對204例銀屑病患者進行生活質量和精神壓力調查,結果病例組與正常對照組有明顯的差異(P<001),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調查結果顯示外傷僅為尋常銀屑病首發的危險因素之一,與文獻報道相一致。食魚蝦是尋常銀屑病首發與復發的危險因素之一,目前國內外對此類報道尚不多見。其誘發銀屑病的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總之,銀屑病是多因素復雜疾病,除了有遺傳因素外,環境因素在其發病中亦起重要作用。因此,在銀屑病的防治中,要反復告誡患者盡量避免上述危險因素,以減少銀屑病的發生。至于各環境因素引起銀屑病的確切機制、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尚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