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中醫稱肺風
粉刺、酒刺、粉刺等,常發于顏面及胸背部,初起時為小丘疹和膿瘡,多見于青年男女。西醫認為:本病病因較為復雜,是一種發生于毛囊皮脂腺部位的慢性炎癥性疾患,與雄性激素分泌增多、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口堵塞、痤瘡棒狀桿菌及其他微生物感染有關。此病病程較長,有的可延續數年,嚴重影響到患者的面容及身心健康。
從痤瘡的病因病機及近5年來治療痤瘡的方法等幾個方面予以綜述。內治法主要分為風熱襲肺、肺胃蘊熱、肺胃濕熱及肝經郁熱5個證型;外治法包括單純藥物外用、中藥面膜倒膜、針灸、拔罐、自血、放血療法以及綜合療法。
1 發病及病因病機
據有關報道 〔1〕 ,青春期和圍青春期尋常痤瘡的發病率為39.6%,一般在13歲以前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13歲以后男性高于女性,隨著年齡的增加15~16歲達高峰。10~12歲均為丘疹型,13歲以后男女丘疹型者分別為90.9%和95.8%,結節或囊腫型分別為9.1%和4.2%,多為前額發際下橫向分布。目前其發病年齡已由青年型轉向非青年型,總體女性多于男性 〔2〕 。中醫認為痤瘡乃屬于肺風粉刺范疇,由于顏面為肺、胃、大腸經所經過之處,為肺、胃、大腸經郁熱所致,其主要的病因病機為:①外感:外感風寒、風熱、
風濕,郁于頰面局部,化熱化火,阻塞經絡,火熱毒邪郁于局部,致痰凝血瘀,經絡不通,生成粉刺。瘀久化熱,熱勝肉腐成膿,久病入絡,結聚成塊,或過久損傷顏面肌膚則為結節
瘢痕。②飲食: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厚味,傷脾生濕,濕熱上蒸阻于肌膚而成痤瘡。③情志:情志不調,肝郁氣滯,或心急煩躁,郁而化火,或憂思傷脾生濕,濕熱蘊蒸則成痤瘡。④
腎虛:腎水不足、虛火上炎致痤瘡。另外,沖任不調也可致肌膚疏泄功能失常,易致痤瘡。
2 中醫治療現狀
2.1 內治法
2.1.1 辨證分型 主要分為風熱襲肺型、肺胃蘊熱型、肺胃濕熱型及肝經郁熱型。
風熱襲肺型 主癥多見毛囊性丘疹,紅腫疼痛伴瘙癢,丘疹量不甚多,如芝麻或綠豆大小,刺破見少量白色膿液或無膿,伴口微渴大便干,每日1行或2~3日1行,舌邊尖紅或尖部有芒刺,舌苔薄黃,脈數或略浮、或弦。治宜疏風散熱、清宣肺衛。艾軍 〔3〕 選銀翹散加減,藥用金銀花、連翹、菊花、荊芥、白芷、薄荷、牡丹皮、蒲公英、炒梔子、蟬蛻、僵蠶、山楂等水煎服。
肺胃蘊熱型 青少年發病者較多,好發于顏面、前額,皮損以丘疹、黑頭粉刺、白頭粉刺為主,顏面光亮,兼見口干渴,大
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薄黃,脈弦滑。相當于西醫分型丘疹性痤瘡。治療以清肺降火、瀉胃除熱為法。莊園康 〔4〕 治以七葉湯加減:枇杷葉、桑葉、側柏葉、荷葉、竹葉、大青葉、金銀花、連翹、重樓、大黃、白花蛇舌草、生山楂、生石膏。
肺胃濕熱型 患處膚色潮紅,以粉刺丘疹為主,或有膿瘡,伴灼熱搔癢、咽干、口燥、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膩、脈象弦數或滑數。治宜宣肺清熱,通腑利濕為法。王國安 〔5〕 治此型主方為:白花蛇舌草、金銀花、丹參各30g,黃柏、蒼術各20g,苦參12g,連翹18g。皮脂溢出較多者加生薏苡仁30g、生白術15g,伴
月經不調者加當歸10g、益母草20g,伴囊腫結節較重者加夏枯草20g。
熱毒夾瘀型 多見于青年期發病者,分布在顏面、胸背,以膿皰、炎型丘疹為主者局部有疼痛,多伴有口干渴、口臭、心煩、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燥、脈滑、痤瘡經久不愈,相當于西醫分型膿瘡性。莊園康認為 〔4〕 ,此型患者熱毒較重,已入里,壅遏氣血形成瘀癥,故治療須重用清熱解毒藥物,佐以活血化瘀之品,以三黃石膏湯或五味消毒飲化裁。方用黃芩、黃柏、黃連、梔子、石膏、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當歸尾、桃仁、紅花。
肝經郁熱型 多見于膿皰性痤瘡或月經前痤瘡。皮疹多發于面頰兩側,以炎性膿皰、丘疹為主,并兼見心煩易怒、乳房脹滿不舒、大便干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治則疏肝解毒。徐愛琴等 〔6〕 以丹梔逍遙散加減:炒丹皮、炒梔子、黃芩、山楂、蘇梗各60g,當歸、生地黃、茯苓、白術各10g,白花蛇舌草、茵陳、蒲公英各12g。
2.1.2 經驗方 吳惠 王利 等 〔7〕 自擬潔膚飲(桑椹子、女貞子、旱蓮草、白花蛇舌草、菟絲子、生山楂),每服10~15ml,每日3次,治療8周統計療效。治療痤瘡60例,有效率為83.3%。王炳炎 〔8〕 以玉容湯(白芷、淫羊藿、苦參各10g,白花蛇舌草、丹參各30g,花椒3g,甘草5g)治療痤瘡,膿皰性加金銀花20g、當歸15g,囊腫型、結節型加炮山甲5g,共治100例,60例痊愈,40例顯效。石志發等 〔9〕 自擬消痤美容湯:石膏、金銀花、白茅根各30g,知母、白芷、牡丹皮、紅花、甘草各10g,枇杷葉、菊花、大青葉各15g,黃芩12g。皮損色紅者加紫草30g,便干者加大黃12g,口鼻干燥者加百部,水煎分2次服,藥渣煎水外涂于皮損處20min,治療痤瘡160例,治愈96例,好轉47例,無效17例。樓映等 〔10〕 以清肺活血為原則自擬消痤湯:生地黃、金銀花、梔子、黃連各3g,赤芍、野菊花、紫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15g,牡丹皮、丹參、黃柏、當歸各12g,黃芩、連翹、枇杷葉、川芎、生甘草各10g,桑白皮9g,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結果32例中痊愈11例,顯效10例,好轉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78.1%。
2.2 外治法
2.2.1 單純藥物外用 楊柳等 〔11〕 用顛倒散加味(大黃、硫磺、蘆薈各等量,輕粉1/10),大黃、硫磺、輕粉研末,過120目篩備用。用時清水潔面后,以適量蘆薈水調糊狀外敷皮損處,1~2h后洗去,每日1~2次,連續治療10天后判定療效。治療342例患者,痊愈151例,占44.5%;顯效93例,占27.19%,有效43例,占12.57%;無效53例,占16.08%,總有效率為83.92%。敷藥部位皮膚輕度搔癢、發紅者2例,沒有完成規定療程者計入無效。俞圭田 〔12〕 以菟絲子汁外用,即菟絲子30g加水500ml煎汁300ml,溫洗或敷于患處,每日1~2次,7天為1個療程,結果經治1~2個療程,共治療痤瘡50例,有效率達94%。侯慧先 〔13〕 以美容湯外洗(金銀花、桔梗、黃芩、牡丹皮)水煎400ml,裝袋。每次取200ml,加熱到37℃左右,反復洗患處,約洗10~15min,每日2次,15天為1個療程,一般需1~3個療程。300例中治愈217例,占72%,顯效32例,占10%;有效36例,占12%;無效15例,占5%;總有效率為95%。支萍等 〔14〕 用苦參酊外用,即苦參、白及、赤芍、當歸各50g,黃柏、丹參、大黃、甘草各30g,將上藥灌于大口瓶內,注入60%(V/V)白酒3000ml、甘油300ml、氮酮5ml,1周后裝入100ml塑料袋中,每日早晚各1次涂于面部。治療30例,治愈17例,顯效7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
2.2.2 中藥面膜倒膜 金笛 〔15〕 局部應用中藥配制的自制面膜:黃連、黃芩、黃柏、丹參、白芷、白及、白茯苓、皂角刺各等份,研極細末,過400目篩,恒溫80℃滅菌2h后備用,用時取藥末配以白蜜適量,拌勻即成。使用時先清潔皮膚,以75%的酒精進行皮膚消毒,小丘疹、黑頭粉刺逐個負壓吸出,在患部涂美膚水以消毒、殺菌、收斂毛孔,中藥面膜外敷30min后清水洗凈,輕輕拍上適量收縮水即可,1周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6.5%。劉文蘭等 〔16〕 應用自制面膜:大黃60g、硫磺40g、黃柏40g、紫草20g、水蛭20g、白芷40g、膽南星20g。將上藥研成極細粉末,過120目篩,裝瓶備用。用時取藥粉5g左右,盛于干凈容器,加入蛋清1個,攪勻即成藥物面膜液。每晚先用潔面乳潔面后,用干凈毛刷蘸面膜液均勻涂于面部10min左右,待藥膜完全滲入毛孔,即干燥后取下,第2天溫水洗臉,每日1次,6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3~6個療程。尋常型:治療22例,基本痊愈10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2例;繼發感染型2例,基本痊愈2例。基本痊愈率50%,總有效率91.6%,無效率為8.3%。
2.3 針灸、拔罐及其他療法
2.3.1 體針、耳針、耳壓 張耀祖等 〔17〕 治療痤瘡利用雙手指腹以推法在患者脊柱正中線旁開3~5cm處,從第12胸椎到第1胸椎作自下而上的運動,待皮膚出現紅點后,作常規消毒,以左手指將紅點夾起,右手執三棱針斜向迅速刺入皮下約5mm,然后針尖向前用力挑起,將部分纖維組織挑斷,治療37例,20例痊愈,6例顯效。吳傳俊等 〔18〕 采用耳尖部常規消毒后,三棱針點刺放血3~5ml以凝血為止,耳穴取肺穴、心穴、胃穴、神門、內分泌、面頰,用王不留行籽貼壓4d為貼治1次,3次為1個療程。兩耳交替,每天自行按壓2~3次,以痛為度。若背部發病者取肺俞、膈俞、心俞、大椎,輕點微出血即可,用溫水洗臉,停服一切藥物,忌食辛辣,保持心情舒暢。90例患者中,經1個療程治愈16例,2個療程治愈26例,3個療程治愈29例,顯效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4.44%。 炯華 〔19〕 取耳穴肺、肝、腎、胃、食道、大腸、面頰、內分泌、皮質下等每次7~9穴,將2mm綠豆劈開,切面粘膠布貼耳,5日1次,左右交替,耳壓數次,每次1~2min。治療患者100例,有效率達96%。
2.3.2 刺絡拔罐法 朱國軍 〔20〕 使用刺絡拔罐法療效顯著。具體方法:患者俯臥位,分別取肺俞穴、胃俞穴,局部常規消毒后,左手挾持治療部位,右手握三棱針迅速點刺穴位半分,輕輕擠壓出血為度,然后用閃火法在穴位處拔罐,留罐5~10min后,輕取下。總有效率為96.9%。
2.3.3 自血療法及放血療法 趙潔紅 〔21〕 自血療法治療61例。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肘中靜脈區常規消毒,用5ml的注射器,6號針頭抽取肘靜脈血3~4ml。選足三里、大椎、曲池、肺俞穴。穴位注射選足三里穴:常規消毒足三里穴,將針頭垂直刺入足三里,待有酸脹感時,注入靜脈血1ml后退針,按此針眼片刻,3d注射1次,兩側可交替注射,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0d,然后行第二療程。同樣方法,穴位注射肺俞,曲池、大椎穴則隔次注射。耳后靜脈放血:先將患者一側耳常規消毒,固定耳廓,取耳后靜脈固定,切開1mm切口,放血5~6滴,而后壓迫止血,1次1側,方法、療程同上。治療期間禁用任何化妝品,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和飲酒。總有效率100%。
2.3.4 綜合療法 李金枝 〔22〕 刺絡拔罐法:取大椎、靈臺穴,分別常規消毒后持三棱針迅速點刺2~3下,擠壓出血。擦去再擠,反復2~3次,然后迅速以閃火法拔罐5~10min,起罐后擦去血跡,隔4d重復1次,每次出血量以3~5ml為宜,治療4次為1個療程。中藥外治法:取生大黃、苦參各15g,紅花10g,加水250ml,煎成150ml藥液晨時洗面,保留15min后清水洗凈,每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治療的60例患者中,痊愈7例,占11.7%,顯效22例,占36.7%,有效29例,占48.3%,無效2例,占3.3%,總有效率96.7%。
參考來源:《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2年12月17卷4期;《中醫藥治療痤瘡概況》;沈敏娟,歐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