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是皮膚科門診常見多發病之一,常給患者帶來諸多煩惱,影響其工作和學習。我科2004年6月~2005年6月應用四聯療法(維胺酯膠囊、羅紅霉素膠囊、西咪替丁片、過氧化苯甲酰凝膠)治療痤瘡取得十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2例痤瘡患者均來自我院門診,其中男55例,女37例;平均25歲(12~38歲);平均病程4年(2周~22年);痤瘡類型為:白頭
粉刺者67例,黑頭粉刺者67例,丘疹者68例,膿皰者36例,結節及囊腫者17例,伴皮脂溢出者72例;92例患者均無藥物、食物過敏史,無肝、腎、
心腦血管病史,嚴格按照痤瘡診斷標準入選[1],采用本治療后禁用其他藥物及物理療法。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口服維胺酯膠囊(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生產)1粒/次,3次/d,連用6周;羅紅霉素膠囊(上海信誼藥業有限公司生產)150mg/次,早晚飯后各口服1次,連服4周;西咪替丁片0.2g/次,3次/d,連服6周;過氧化苯甲酰凝膠(商品名:碧寧,北京雙橋制藥公司生產)早晚用溫水洗凈面部擦干后薄涂凝膠于患部皮膚,外用6周。
1.2.2 療效觀察及評估 觀察治療時及治療2、4、6周后癥狀、體征變化和不良反應。不良反應記錄內容:紅斑、刺癢、干燥、脫皮、灼痛、口干、惡心、
腹瀉、皮膚過敏及其他。療效評估標準:優越: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75%~100%;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50%~74%;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25%~49%;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0~24%。
2 結果
92例患者治療6周后療效優越18例,顯效67例,有效7例,顯效率92.4%,總有效率100%。治療初及治療2周時均未出現不適癥狀和不良反應。治療4、6周時僅12例有輕度口干、皮膚干燥脫皮,停藥后不良反應消失。
3 討論
痤瘡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主要發于面、胸背等處,形成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和囊腫等損害。其發病機制復雜,主要與雄性激素分泌旺盛及皮脂腺功能亢進、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毛囊皮脂單位中微生物的作用、炎癥反應等因素密切相關[2]。基于上述發病機制,我們使用維胺酯膠囊抑制毛囊漏斗部角化增殖及皮脂腺分泌[3];羅紅霉素膠囊具有殺滅痤瘡桿菌、葡萄球菌作用;西咪替丁片有抗雄性激素作用,可減少皮脂合成及分泌;過氧化苯甲酰凝膠具有抗痤瘡桿菌、角質溶解和降低皮脂內游離脂肪酸作用[4]。但是對準備生育的青年男女,應停服維胺酯膠囊及西咪替丁片6個月后再生育,以免女性出現
不孕、畸胎,男性精子減少等副作用發生。本療法既經濟又療效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10月2卷5期;《四聯療法治療痤瘡92例臨床療效觀察》;彭才智,胡賢忠,李愛醫,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