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是一種皮膚科常見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疾病,表現為散在發生針尖樣或米粒樣大小的皮疹,初起如細小粉刺、丘疹和膿皰,或見黑頭,嚴重時伴有結節、囊腫、瘢痕和色素沉著,好發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多見于青年男女。與中醫學文獻記載的“肺風粉刺”相類似。其發病因素較多。傳統的中醫運用中醫辨證論治、整體觀念及其獨有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取得不錯的療效及成果。現就中醫藥治療痤瘡的有關資料綜述如下。
1 治療進展
1.1 內治法
1.1.1 辨證論治 艾儒棣將痤瘡分為七型。
①肺經蘊熱證,方選枇杷清肺飲加減,藥用炙枇杷葉、黃芩、黃柏、生地黃、牡丹皮、赤芍、薏苡仁、瓜蔞仁、白花蛇舌草、桑白皮、甘草。
②熱毒熾盛證,方用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藥用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黃連、黃芩、梔子、黃柏、生地黃、牡丹皮、天花粉、桃仁、赤芍、白芷、敗醬草、紫花地丁。
③痰濕蘊熱證,方取楂曲平胃散治之。藥用生山楂、神曲、蒼術、厚樸、陳皮、蒲公英、黃芩、黃柏、桃仁、赤芍、薏苡仁、土茯苓、山慈菇、浙貝母、橘核、甘草。
④痰濕結節證,方用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加減。藥用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白芍、香附、浙貝母、陳皮、半夏、茯苓、橘核、薏苡仁、玄參、甘草。
⑤ 肝經血熱證,方用丹梔逍遙散加味。藥用牡丹皮、梔子、柴胡、枳殼、赤芍、當歸、白術、薏苡仁、桑白皮、白花蛇舌草、瓜蔞、黃芩、甘草。
⑥氣血虧虛證,方選圣愈湯加減。藥用潞黨參、生黃芪、制首烏、當歸、川芎、自芍、生地、枇杷葉、黃芩、瓜萎仁、白花蛇舌草、雞血藤、甘草。
⑦ 沖任不調證,方用二仙湯加味,藥用仙茅、仙靈脾、知母、黃柏、太子參、麥冬、五味子、薏苡仁、千里光、黃芩、桑白皮、白花蛇舌草、瓜蔞仁、甘草。
陳勇將痤瘡分為4型。
①肺經風熱型,以枇杷清肺飲加減;
②肺胃濕熱型,以芩連平胃散加減;
③肝血瘀滯型,以逍遙散加味;
④痰瘀阻滯型,以消瘀化痰煎加減。
扈曉成將痤瘡分為3型。
①肺胃蘊熱型,用枇杷葉、桑白皮、黃芩、凌霄花、升麻、金銀花、石膏、生地黃、牡丹皮、梔子、白芷、車前草、生薏苡仁;
② 痰濕郁阻型,用當歸、赤芍、生地黃、牡丹皮、丹參、浙貝母、穿山甲、皂角刺、夏枯草、王不留行、紅花、桃仁、半夏、鬼箭羽;
③ 沖任不調型,用仙茅、淫羊藿、巴戟天、黃柏、知母、當歸、梔子、柴胡、牡丹皮、當歸、香附。治療86例,痊愈40例,顯效27例,有效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5.35% 。
1.1.2 專方專藥 占潔 等用參苓白術散(薏苡仁30g,砂仁6g,白扁豆12g,白茯苓20g,白術15g,山藥15g,蓮子肉12g,甘草9g),治療脾虛型痤瘡。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四周為一療程。治療60例,總有效率為95%。吳正華 用三皮清肺飲(桑白皮、地骨皮各12g,野菊花30g,黃芩12g,丹參15g,生地18g,蛇舌草30g,牡丹皮12g,紅花、生山梔各9g,澤瀉12g,生山楂15g,夏枯草30g,甘草5g。)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一個月為一療程。治療76例,總有效率為85.5% 。饒和平用柴地湯(柴胡15g,黃芩15g,地膚子30g,牛蒡子15g,菊花15g,刺蒺藜15g,知母15g,姜黃9g,金銀花30g,連翹15g,蒲公英30g,敗醬草30g,甘草6g)水煎服,日一劑,分三次口服,一個月為一療程。治療70例,總有效率為88.57% 。
1.2 外治法
1.2.1 中藥熏洗劑 侯慧先用痤瘡外洗劑(苦參、白鮮皮各20g,當歸30g,荊芥15g)治療青春期顏面痤瘡。方法:用3層紗布蘸藥液濕敷面部,2次/d,每次30~60 min,有效率94.54%。王葆琦等用中藥熏洗治療痤瘡,外治方為蒲公英、大青葉、苦參、龍膽草、牡丹皮、金銀花、野菊花、地膚子。每次30min,每日2次,15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判定療效。治療35例,總有效率88.6% 。
1.2.2 中藥膏劑 劉毅等用中藥軟膏(黃連、乳香、沒藥、川貝母、浙貝各60g,大黃、赤芍、花粉各120g,牛黃12g,冰片15g,甘草45g)治療痤瘡,將軟膏以面膜形式敷于面部,負離子霧化10 min,停留40 min后潔凈皮膚,隔1~2d治療1次,有效率100%。
1.2.3 中藥面膜 李定文等用痤瘡面膜(大黃50g,丹參50g,黃芩30g,白花蛇舌草30g白芷20g,石膏100g,冰片1g,薄荷醇5g),留藥時間均為30 min,再用溫水洗凈,每2天用藥1次。2周為一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治療40例,總有效率為92.5%。
1.3 針灸治療
1.3.1 體針 魏波等用散刺法在患者粉刺、結節、膿皰等部位下緣取穴治之,治療120例,結果總有效率為100%。
1.3.2 耳針 高鳳忠用刺血治療痤瘡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取胃、內分泌、三焦、風溪、肺、腎上腺。45例中,治愈30例,好轉1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8% 。劉敏治療青少年痤瘡50例,男20例,女30例,耳尖放血,每3天1次,5次為1個療程,兩耳交替使用。治愈42例,好轉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4%。
1.3.3 火針 陳純濤等點刺背部腧穴,常規選肺俞、膈俞、脾俞。熱重者加大椎,便秘者加大腸俞,月經不調者加次髂。皮膚常規消毒后,取火針在酒精燈上將針尖燒紅后,迅速直刺各穴,每穴點刺3下。結果:肺熱型、熱毒型、沖任不調型、血瘀痰凝型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1.16%、90.48%、89.30%、91.53%。
1.3.4 貼壓療法 張德彥耳穴貼壓治療青少年心火熾盛所致的痤瘡,其中男59例,女19例,取心、肝、腎、面頰、肺、三焦、大腸、內分泌等穴。78例患者中,痊愈21例,顯效32例,有效1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0.03%。
2 結語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痤瘡的方法甚多,且有較為滿意的療效。中醫對痤瘡的辨證,體現了中醫的特色。近年來,外治法也多種多樣,針灸療法也通過疏通經絡,調理氣血,起到了一定的療效。而我們在治療的同時,也要重視痤瘡的日常護理及注意飲食,注意清潔,睡眠充足,避免勞累。少食甘甜、油炸燴炙、辛辣、肥膩等高熱量食品,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素淡食品以利促進胃腸消化功能及排泄暢通。中醫治療痤瘡的方法多,優勢大,效果佳。
(湯翔燕 李金娥,痤瘡的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11年10月第26卷第10期:P2142-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