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中醫藥治療痤瘡的各種方法,包括內治療法、外治療法及針灸拔罐刺血療法等方面入手對近年來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總結,結果提示中醫內外合治痤瘡可縮短療程,在臨床上有明顯療效。
【關鍵詞】痤瘡;中醫藥;治療;綜述
痤瘡又稱青年痤瘡,是由多因素導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以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等多種類型的皮疹為特征。好發于顏面、前胸、后背等處,多發于青春期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皮損初起為針頭大小的毛囊性丘疹、黑頭粉刺,或為白頭粉刺(亦稱閉合性粉刺),為針帽大皮色丘疹,毛囊口不明顯或較狹窄,不易擠出脂栓,白行擠捏較易引起毛囊周圍炎癥。繼而出現炎性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等損害,囊腫可化膿,形成膿腫,破潰后常形成竇道或瘢痕。
痤瘡屬中醫學“粉刺”“肺風粉刺”“酒刺”范疇。《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對肺風粉刺記載曰:“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
l 內治療法
1.1 肺經風熱證 臨床表現為丘疹色紅,或有癢痛或有膿皰;伴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治療以疏風清肺為主。方藥為枇杷清肺飲加減。組成:枇杷葉
1.2 腸胃濕熱證 臨床表現為顏面、胸背部皮膚油膩,皮疹紅腫疼痛,或有膿皰;伴口臭、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療以清熱除濕解毒為主。方藥為茵陳蒿湯加減。組成:茵陳
1.3 痰濕瘀滯證 臨床表現為皮疹顏色暗紅,以結節、囊腫、膿腫、疤痕為主,或見竇道,經久難愈;伴納呆腹脹;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治療以除濕化痰,活血散結為主。方藥為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組成:半夏、橘紅各
1.4 沖任不調證 陳維梅等提出,患者于月經前皮疹加重。治療以調攝沖任,活血祛瘀為主。方藥為二至丸合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物組成:女貞子(蒸)
1.5 痰瘀毒滯證 韓桂香提出,患者皮疹反復發作,遷延難愈,以額部、面頰及下頜為主要出疹部位,后皮疹逐漸形成黃豆至蠶豆大小的囊腫或結節。治療以祛瘀化痰,活血解毒為主,藥物組成:法半夏
2 外治療法
2.1 中藥面膜療法 將具有消炎鎮痛、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制成面膜,涂敷于面部,藥物直接作用于皮損部位,可有效地消除炎癥,加速有效成分的吸收。劉蕓將大黃、黃芩、黃連、白及、硫磺等藥各
2.2 中藥熏洗療法 韓桂香用泄熱、祛瘀、生肌的中藥如:黃芩、馬齒莧、白鮮皮、虎杖、丹參、白芷等熏蒸、濕敷患處,治療熱毒蘊結型痤瘡,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2.3 膏劑 劉毅等用中藥軟膏(黃連、乳香、沒藥、川貝母、浙貝各
3 凝膠
劉芳等運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聯合三黃凝膠治療痤瘡46例,其中痊愈22例,顯效20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1.3%。
4 膏劑
刁慶春等運用0.1%他扎羅汀乳膏短時接觸治療尋常痤瘡;他扎羅汀具有作用靶位更準確,代謝迅速,基本無系統性副作用的優點,1次/d,患者于每晚清潔面部,干燥后薄涂痤瘡部位5分鐘,療程為8周。治療過程中發現他扎羅汀治療痤瘡對粉刺及炎性丘疹均有良好的治療改善作用,且不良反應明顯低于長時間接觸藥物組。
5 洗劑
余彬等運用復方硫洗劑聯合螺內酯片及維胺酯膠囊治療尋常型痤瘡,其中治愈37例,顯效8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2%。李運峰運用組方為大黃
6 刮痧療法
蔣曉霞用刮痧治療痤瘡,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項背部督脈、膀胱經共5線,督脈從啞門刮至腰俞以下,兩側膀胱經則分別從天柱至大腸俞以下,再從附分至胞盲,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4%。刮痧療法具有舒筋活絡,行氣活血的功效,可加速血液的循環,機體氣血通暢,則瘀隨血化,熱毒消散,痤瘡可愈。
7 針灸拔罐刺血療法
7.1 耳穴或耳背靜脈刺血療法 《黃帝內經》曰:“耳為宗脈之所聚”,取耳尖穴放血即“去其惡血”,可通經活絡,改善局部氣血循環達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目的,使機體回歸正常狀態。通常取3~5個主要穴位,用三棱針或手術刀尖將耳穴或耳背靜脈迅速刺破,使其出少許血即可,此法在于使熱隨血出,血出則熱泄,可達到較強的泄熱效果,對于治療痤瘡熱毒痰瘀證有很好的效果,火熱得降則痤瘡可愈。高鳳忠采用耳穴及體穴聯合點刺出血療法治療痤瘡45例,其中治愈30例,好轉1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8%。
7.2 刺絡拔罐療法 邪熱蘊于肺經,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邪氣滯于肌表,使之發病;治以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取大椎穴、雙側肺俞及胃俞,每次選取一側肺俞、胃俞穴常規消毒后,用三棱針快速點刺穴位3-5下,然后在被刺穴位處迅速拔罐,以便于及時放血,每次出血量約5 mL,10分鐘左右將罐取下。莫太敏運用刺絡拔罐療法治療選取的42例痤瘡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42例患者中顯效
7.3 穴位注射療法 全明等采用中藥配合穴位注射治療痤瘡36例,選取足三里、脾俞、三陰交等穴位,用當歸注射液、生地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及維生素B6、甲氰咪胍等針劑進行穴位注射,每周2次,1個月為1個療程;并用中藥內服外敷進行治療。其中治愈22例,總有效率97.0%。段衛平取患者自體血進行穴位注射療法,根據辨證分型:肺熱型取肺俞,胃熱型取脾俞、足三里,血熱型取脾俞、肺俞,取2 mL靜脈血,迅速注入穴位l mL。每周3次,每次注射一側穴位,且每次選取l對,7次為1個療程,治療痤瘡48例,總有效率為91.7%。針劑和藥物等對穴位的滲透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貫通,滲透作用,發揮綜合效果,提高臨床治愈率。
8 其他療法
張玲琳等運用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治療痤瘡,用乳膏基質配制10%ALA乳膏(5-氨基酮戊酸散)敷于患者皮損部位,避光3小時后采用635 rimm半導體激光機照射,輸出功率為100 mW/cm2,照射總能量為50~60 J/cm2,治療過程中患者使用護目鏡。每2周治療1次,所有患者治療1~3次,結果治療組35例患者經過1~3次ALA-PDT治療,28例痊愈,6例顯效,總有效率為97.1%。童和林等運用微晶磨削術治療痤瘡,采用MND-1型微晶磨皮機(湖北美能達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常規清潔、消毒皮膚,根據所需磨削的深淺和患者的耐受程度,調節負壓為-20~60 kPa,將磨皮手柄的磨皮頭在皮膚表面來回移動,移動的快慢和負壓的大小決定磨削的深淺,黑頭粉刺只需淺磨削,磨到皮膚發紅即可,白頭粉刺、膿皰要磨破表皮直到粉刺內容物、膿液吸出為止,瘢痕要磨到患部皮膚有點片狀滲血。磨削術畢用生理氯化鈉溶液濕敷或冷噴患部皮膚30分鐘,治療8周后總有效率為87.5%。陶迪生運用清肝消痤沖劑治療痤瘡,患者口服清肝消痤沖劑,
9 結論
痤瘡的中醫藥治療方法多樣且運用于臨床的效果明顯,顯示出了中醫藥在治療痤瘡上的優勢。準確的辨證并運用相應的中草藥在痤瘡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藥的內治與外治療法聯合運用不僅體現中醫藥在治療痤瘡上的特點,且治愈率高,增加了患者對中醫藥在治療疾病上的信心。但外治療法在臨床的運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療效判定標準不一、用藥劑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異等,但中醫藥內外合治療效明顯,值得推廣。
(張博,王思農,痤瘡的中醫藥治療概述[J]西部中醫藥,2012年第25卷第6期: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