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多動癥,主要表現為:注意不集中,沖動控制力差和活動過多三大癥狀。不同的個體,三大癥狀的輕重不同。另外,還出現一些其他癥狀,比如學習成績低下,神經運動和神經生理功能異常,品行問題,社交問題,情緒異常等。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主要表現
●注意力障礙
●沖動控制能力差
●活動過度
●學習困難
●感知覺功能異常
●品行問題
●社交問題
●情緒問題
(一)注意力障礙
注意力障礙是診斷多動癥的必須癥狀。多動癥兒童注意障礙主要是表現在注意的集中性,穩定性和選擇性等特征上的異常。正常兒童在不同年齡階段注意集中的時間不同,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廷長。
一般來說,2~3歲時專注時間10~12分鐘,5~6歲達12~15分鐘,7~10歲為20分鐘,10~12歲為25分鐘,12歲以上可以達到30分鐘以上。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孩子專注時間短于上述范圍,因此,他們很難維持注意較長時間去從事某一活動,每節課聽5~10分鐘就堅持不下去了,做事往往有始無終,不能完成父母分配的任務。做自已感興趣的事情維持的時間可能會長一些。
他們從事一項活動時容易分心。因此,在上課時,只要聽到教室內有一點響動,他的眼睛立即循聲而去,窗戶外面有人走過,馬上轉頭張望。在家里做作業時,聽到樓下小朋友的說話聲會馬上探頭尋找或跑下樓去,具備典型的“螞蝗聽不得水響”的特性。這種注意力分散性與注意力選擇性差有關,不能從同時感覺到的各種刺激中選擇性地對某些刺激發生反應而忽視另外一些剌激。由于分心,所以對于完成的工作任務或學習任務,總是粗心大意,差錯百出。尤其是一些需要有耐心去觀察和完成的細節性任務更容易出錯。經常丟三落四,把書本、鉛筆、文具盒等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丟失在家或忘在學校。做作業拖拖拉拉也是這類兒童常見的癥狀,只有1個小時的作業,他們常常拖拖拉拉,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玩東西,2~3個小時也完不成,需要家長在旁邊時時督促,甚至考試時也因注意不集中而做不完卷子。
不同個體對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有的兒童接受視覺刺激不專心,有的兒童接受聽覺刺激不專心,而另外一些患兒對視覺和聽覺刺激均不專心。據本院研究及臨床觀察,多動癥兒童更多的是表現為對聽覺刺激目標的注意缺陷。有視覺注意障礙時,表現為不喜歡看書,閱讀時粗心馬虎,容易出錯。有聽覺注意障礙時,上課聽課特別不專心,平常別人對他說話他似聽非聽,甚至給人他的耳朵有問題的感覺。因此,這些孩子難以服從指令完成任務,甚至要大人不斷的發出語言命令時才開始去執行任務。
(二)沖動控制能力差
沖動控制能力差表現為耐心差,不能等待,對挫折的耐受能力低。所以,常常是別人話還沒說完,他們就搶著回答。在與別人交流時也不把別人的話聽完就插嘴,不能耐心地傾聽別人說話往往是這類兒童的突出特點。考試中粗心大意,從來不會檢查核對,常常丟掉一些題目未做或把本來計算正確的結果抄錯,甚至試卷的背面還未翻過來看就交卷,導致考試成績不好。在集體游戲或比賽中不能遵照游戲規則,不能等待著按順序輪流進行,而是插隊搶先。經常去干擾其他兒童的活動,與同伴發生沖突,不受人歡迎。平常行為魯莽,行事不考慮后果,憑一時沖動,把原本良好的愿望變成不好的結果。當他們有要求時,必須立即得到滿足,不能等待;遇到挫折時不能忍受,出現激烈的情緒波動和沖動行為,甚至常常會動手打人,導致別人受傷害。由于難于接受社會性規矩的約束,經常違反校規校紀,受到老師的批評,學校的處罰。而且這些錯誤經常重復發生,難以改正。
過去認為沖動控制為差這一癥狀在診斷多動癥中的地位次于注意力障礙和多動。但是,近年來認知理論強調沖動性在多動癥中的地位,認知模式是高級執行功能的缺陷,行為反應抑制缺陷或抑制廷遲是多動癥的核心癥狀。多動癥的抑制能力差是由于行為抑制系統與行為激活系統的不平衡引起。這兩種系統控制著兒童對懲罰和獎賞信號的反應。行為抑制系統受懲罰和非獎賞信號激活而產生的反應抑制。相反,行為激活系統受獎賞信號激活而產生行為激活。多動癥兒童行為抑制系統功能降低,不能根據懲罰和非獎賞性信號及時抑制自已的沖動。
(三)活動過度
1、活動過多
患兒軀體活動明顯地比別的兒童多,精力旺盛,不能安靜下來。因此他們喜歡戶外活動而不喜歡呆在家中,走路時不是"走”而是“跑”,很難“老老實實”地讓大人牽著手行走,常從大人手中掙脫出來跑在前面。行走時不是走在路中間,而是在路旁跳來跳去,或是繞著障礙物行走。過馬路時不怕危險,快速地奔跑。到需要安靜的公共場所也不安靜,總是讓大人為他繃著一根弦,擔心他們的安危。
在家里,兒童不能安靜地坐下來,常常從一張椅子跳到另外一張椅子上,站到沙發靠背上,爬到桌子上,家里的彈簧床成了他們的“跳床”,家具經常被他們弄壞。翻箱倒柜,不能動的東西他要去動,如撥弄電插座,扳倒開水瓶,導致經常受傷,搞的家里人不得安寧。
在學校,上課不安靜,做小動作,玩文具、書本,用手去撩撥鄰座同學,弄出噪聲。下課后不安靜地呆在教室里,總是在教室內外與別的同學追追打打,高聲叫喊,嚴重影響學校秩序。
2、小動作過多
除了上述軀體活動曾多以外,多動癥兒童的小動作也明顯增多。如坐著時不安靜,有如“陀螺”一樣不斷的轉動,好像有針刺在屁股上不舒服而扭來扭去。上課和做作業時雙手也停不下來,總是玩東西,把書頁的邊卷來卷去,以致學期未結束課本就破爛得不能用了。有的兒童手中沒有東西玩就咬手指和指甲,咬鉛筆。做作業過程中總是離開坐位,一會兒去喝水,一會兒又去上廁所或者這里摸一摸,那里動一下。部分兒童主要表現為小動作的增多,而在外跑跑跳跳的大范圍活動增多并不明顯。因此,對于這一部分患兒,只有長期與兒童接觸的老師和家長才能發現他們的多動,不熟悉的人總覺得他們乖。
3、語言過多
多動兒童往往也會表現出語言的增多。平常好爭吵,愛插嘴,很難靜下來傾聽別人的談話。在課堂上喜歡同旁邊的同學說話,回答問題時經常會在老師的問題還未說完就搶著回答,以致回答錯誤。有的患兒好出風頭,經常在課堂上弄出一些噪聲或說出一些引起別人好笑的話而吸引別人的注意,搞得全教室哄堂大笑。
(四)學習困難
多動癥兒童的學業成就一般都會受到影響,表現為學習成績的下絳。但是,不同患兒學習成績下降的程度不同。有的兒童成績很差,可能不及格,有的兒童成績能達到班級的中等水平。學習成績下降的時間也不一致,有的在開始入學后就出現,多數在3年級以后出現,少數在初中才發生。一般各門功課都會下降,但隨兒童對不同科目興趣的不同而有區別,不喜歡的下降明顯,感興趣的保持較好。學習成績與智力水平高低、兒童本身認知特點、是否合并學習障礙、學習行為、學習興趣和家庭背景等心里社會因素有關。有些患兒成績下降明顯,甚至到初中后才表現出,可能是他們的癥狀相對較輕、智力水平高、家庭對兒童的管理比較成功。另外,多動癥患兒成績往往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家長與老師管得嚴格一些時就上升,放松管理后又下降到低谷。多動癥兒童幾乎90%學習成績差。
(五)感知覺功能異常
多動癥一般沒有神經系統的異常,但是部分患兒存在感知覺功能以及中樞神經生理功能的異常。翻掌等活動不靈活,拿筷子、握筆書寫、扣紐扣、系鞋帶、做手工操作等動作笨拙,手-眼協調性差,視-運動功能障礙,視-聽轉換障礙,空間位置障礙,左右分辨困難,眼球輕微震顫,閱讀時眼球運動不協調,認字時把偏旁相近的字搞混淆,如6與9,b與p之間區分困難。
(六)品行問題
部分多動癥伴有違抗性、攻擊性和反社會性行為,如在家違抗父母的命令,故意與父母對著干,在學校不聽老師的話,違反學校紀律。說謊,打架,逃學,曠課,外出不歸。這些患兒可能同時符合品行障礙或對立違抗性障礙的診斷標準。本研究院發現13。8%的多動癥兒童同時伴有品行障礙。
多動癥伴發品行問題,與自身的心理素質因素及外界環境因素有關。因為他們控制能力差,對環境的抑制性信息反應功能低下,難以接受約束和控制,容易違反社會常規。環境對他們往往做出比正常兒童更多的負性反應,而這對患兒發展為品行問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七)社交問題
大約一半以上多動癥有社會問題,他們常常在學校很孤獨,感到沒有朋友。發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他們在與小伙伴的交往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發號施令,干擾別人游戲;他們常缺乏社交技能,不尊敬長輩,不能與小伙伴合作,在游戲時不守規則,不能依次輪流等待;他們不能體察別人的感受,例如開玩笑引起別人惱怒時不能及時轉換話題;對人有敵意,遇事總是從壞的方面猜測別人,在和同學產生矛盾時常采用語言和軀體攻擊的方式解決……因而不受小朋友歡迎。為此他們總喜歡找和他們一樣有類似行為的孩子在一起玩。如果兒童合并對立違抗障礙和品行障礙,其社交問題往往更嚴重。影響社交關系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些兒童自我調節情緒存在困難。
(八)情緒問題
情緒問題在多動癥中也比較多見,如表現煩躁不安、激惹、不高興,遇到不愉快的事不能通過自我調節來緩解自已的不快,而總是發脾氣,起極端,甚至出現對抗大人。攻擊他人的行為。
多動癥患兒常常伴有自我評價降低,自信心差,把自已看成是不快樂、不幸福、不成功和無能的人。國內萬國斌(1993)曾以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評價多動癥患兒的自我意識狀況,發現他們對自已總的評價以及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幸福與滿足感等方面的評價低于正常兒童,比正常兒童更加焦慮和不合群。這一結果反映了多動癥患兒的自我意識水平偏低,同時也反映了他們有情緒異常。
這些兒童由于注意力障礙、多動、沖動控制力差等癥狀的存在,導致學習成績低下,生活中經常受到挫折和失敗,受到同伴的排斥,因而變得缺乏自信和自尊,導致自我意識水平的降低,這是多動癥患兒自暴自棄、向品行障礙發展的一個重要中間環節。另外由于他們的行為不能符合大人的要求,而外界環境可能又給他們過高的壓力與批評指責,自身狀態與環境之間出現沖突,從而產生情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