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一類新型的尿液生物標志物,這些分子能夠準確診斷尿結石。這些尿液標志物或許可以用于疾病發生的篩選性診斷,進而采取早期干預措施以降低該疾病發生風險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
尿結石是一類常見的疾病,患者五年內的復發率達到了35%-50%,而且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疾病的發生,例如疼痛以及慢性腎病等。目前針對腎結石的療法主要是體外激波震碎,這種手段能夠無創性地將結石破壞,從而能夠清除出體內。
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藥學系的副教授Eric Chan等人從2011年到2013年研究了導致腎結石的潛在風險因子。
Chan教授稱:“雖然飲食與生活習慣被認為是導致腎結石的重要因素,但其中的機制仍不清楚,通過對該疾病的發病機制進行更為深入理解,才能夠開發出更加有效的診斷與治療方法,降低疾病的復發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對50名腎結石患者以及50名健康人3年來的尿液樣本進行了分析,其中在腎結石患者的尿液樣本˙中發現了一類小分子代謝產物,盡管含量較低。
利用上述鑒定出來的小分子,作者們開發出了一種準確度較高的疾病診斷方法,相比目前的手段而言,新方法能夠僅僅對尿液的鑒定得出確切的結論。對于健康人來說,利用這些標志物進行診斷也能夠預判其發病的風險。
研究們稱,這些分子特征的差異可能是由于飲食習慣、腸道菌群以及肝臟代謝情況的差異導致的,表明腎結石可能是一種多因素誘導的疾病。
來源:生物谷
資訊出處:Novel discovery could improve diagnosis and early screening of kidney stone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