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利尿降壓藥這一類降壓藥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臨床應用。大規模的臨床治療實驗都用這類藥物,最主要是噻嗪類。我國常用的是氫氯噻嗪。它使腎小管重吸收電解質減少,降低碳酸酐酶活性,使重碳酸鹽排出增加。降壓機制是由于血容量減少,心輸出量降低,細胞外液容量縮減,總外周阻力下降和血管對升壓物質的敏感性降低。
利尿劑因可減少血容量和增強其他降壓藥物等作用,臨床上常將其作為基礎降壓藥。目前常用的利尿藥有雙氫氯噻嗪(即雙氫克尿塞)、氯噻酮、呋塞米(速尿)等。
利尿藥物通過不同的機制和途徑達到利尿的目的,最常用的雙氫類和速尿等可起到迅速排尿的作用。為此,高血壓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服利尿劑降壓最好選擇在晨起后或者上午,如果選擇夜間睡前服藥(許多患者均因整天尿量減少,或者血壓控制不滿意而選擇夜間睡前加服利尿劑),至少有以下幾個弊端:
一是服藥后可能夜間頻頻排尿,不僅影響睡眠,還可能導致老年患者夜間跌倒。
二是由于排尿量增加、血容量減少,導致血流緩慢,血液黏稠度增高,因此易發生腦栓塞。
三是,由于中老年人多存在前列腺增生性疾病,一旦尿量增多,可能引起排尿困難,導致尿潴留。
所以,高血壓患者服用利尿劑時選擇適宜時機至關重要。另外,還必須強調的是,多數利尿降壓藥(利尿本身即可使鉀離子丟失)均可導致血鉀降低,血鉀含量過低,可引起患者出現乏力、腹脹以及嚴重的心臟并發癥。
利尿降壓藥的優缺點是什么
優點:這類藥物價格便宜,過去大規模的臨床實驗,已證實能降低血壓,減少
高血壓病人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所以目前仍是首選降壓藥。美國的一個大規模臨床實驗(ALLHAT),比較了利尿降壓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鈣離子拮抗劑。結果顯示,從減少高血壓的并發癥的角度看,利尿降壓藥的效果與其他兩種新的降壓藥相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美國的高血壓防治指南(JNC7)中,特別強調要首選考慮應用利尿降壓藥。
缺點:不良反應較多。可引起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和血尿酸等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血鉀降低,還可引起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這些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但是如果減少劑量(每天不超過25mg),它的不良反應可明顯減少或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