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一、急性卡他性結膜炎(acute catarrhat conjunctivitis)
(一)病因
本病是由細菌感染引起,是一種常見的傳染性眼病,俗稱“紅眼”或“火眼”。常見的細菌有科一韋(Koch-Weeks)桿菌、肺炎雙球菌、流行性感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一般多在春夏暖和季節 流行,但由肺炎雙球菌引起者多見于冬季。
(二)臨床表現
1. 潛伏期1-3天,急性發病,兩眼同時或先后相隔1-2天發病。患者自覺刺癢及異物感,進而燒灼、畏光、眼瞼因腫脹難于睜開。有時因分泌過多感到視力模糊,出現虹視,除去分泌物后,視力立即恢復。
2. 分泌物為粘液或粘液膿性,可粘著瞼緣及睫毛,晨起封閉瞼裂。重者分泌物中的纖維蛋白凝成乳白色假膜,附著在瞼膜結膜的表面,很易用鑷子剝離,留下有輕微的出血面,但無組織缺損。檢查時,應與真膜區別,后者呈灰黃色,由白喉桿菌引起,為大量的纖維蛋白與壞死的結膜凝結而成,不易剝離,如強行除去,其下露出潰瘍面,引起出血及組織損傷,臨床上叫做膜性結膜炎。
3. 瞼球結膜充血,以瞼結膜及穹窿結膜最明顯,有時尚可合并球結膜水腫,眼瞼紅腫。由科-韋氏桿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桿菌引起者,結膜下常有出血點,球結膜水腫。
4. 發病3-4天病情達到高潮,以后逐漸減輕,約兩周痊愈,可并發邊緣性角膜浸潤或潰瘍。
(三)治療
1. 點抗生素眼藥水
(四)預防:
見結膜炎概述。醫護人員接觸病人后也應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二、慢性卡他性結膜炎(chronic catarrhar conjunetivitis)
(一)病因
1. 感染因素:急性卡他性結膜炎未完全治愈而轉為慢性;可開始時感染的細菌數量不大,病菌毒力不強,或病人抵抗力強,在發病之初癥狀輕微,病人不予注意,遷延為慢性。Morax-Axenfeld雙桿菌.卡他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等均可引起此病。
2. 非感染因素:不良環境的刺激,如異物.風沙.煙塵.強光等;其它眼病的影響,如倒睫.淚道堵塞,瞼板腺分泌旺盛,瞼緣炎.屈光不正.隱斜視等;另外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睡眠不足、煙、灑過度或長期應用某些刺激性眼藥或化妝品,均可成為慢性結膜炎的病因。
(二)臨床表現
1. 癥狀:患眼刺癢、灼熱感.刺痛.異物感。晚間或閱讀時較顯著,且有眼疲勞感。分泌物不多,常為粘液性,晨起時易將眼瞼粘著。也有感覺眼部干燥者。病人自覺癥狀往往較客觀檢查所見嚴重,但也有無任何不適者。
2. 體征:輕者僅有結膜稍充血,但持續日久者,淚阜部及瞼結膜略顯肥厚,瞼緣輕度充血,白天眥部有白色泡沫狀分泌物。
(三)治療
首先是去除致病因。其次是滴0.25~0.5%硫酸鋅眼藥水,每日3次。如為葡萄球菌感染,則可滴用氯霉素或磺胺醋酰鈉眼藥水。久治不愈者,應作屈光及眼底檢查,并給予適當矯正。
三、淋菌性結膜炎(gonococcal conjunctivitis)
(一)病因
由淋球菌引起。成年人主要為淋菌性急性尿道炎的自身感染,單眼多于雙眼。新生兒則為產道感染,常雙眼同時發病。
(二)臨床表現
潛伏期2~4天,表現為急性化膿性結膜炎,因分泌物特多且為膿性故又稱膿漏眼。眼瞼腫脹,結膜水腫,病情發展急速,4~5天達高潮,3~6周才漸消退,可并發角膜潰瘍和穿孔。一般新生兒的病情較成年人為輕。
(三)治療
1. 結膜囊沖洗:膿性分泌物多時,用生理鹽水或多或1:1000高錳酸鉀溶液沖洗結膜囊,沖洗時患者頭歪向患眼側以防健眼被傳染。
2. 青霉素制劑:局部可點1%的硫芐青素液,3~5分鐘一次,全身肌注青霉素,待癥狀消失后繼續點藥數日。
3. 淋必治(Jrobicin):對青霉過敏或耐藥者可肌注淋必治2g一次,對頑固病例可肌注兩次。
4. 典必殊滴眼液
(四)預防
1. 病人嚴格隔離,一眼患病,健眼戴透明眼罩,眼鼻側要封嚴,顳側開放透氣。
2. 被污染的醫療器械要嚴格消毒并專用,用過的敷料要燒掉。
3. 患者不能到公共場所,小便或接觸眼后手要消毒以防傳染給他人及健眼。
4. 患者淋菌性尿道炎的孕婦,產前應治愈,嬰兒出生后應立即用抗生素眼液或1%硫酸銀點眼,以預防新生兒淋菌性結膜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