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又名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變性疾病,60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為1000/10萬,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臨床上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異常為主要特征[1]。目前,只能靠藥物或手術控制癥狀,尚無法根治,患者除了自身痛苦之外,還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負擔,為了延緩病情的發展、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給予科學、有效的護理及生活訓練指導尤為重要。現將護理方法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1~2004年我院共收住12例帕金森病患者,男9例,女3例;年齡72~84歲,平均79歲;長期臥床3例,可以走動的9例。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保持良好的心理是治療帕金森病的根本措施。由于病程較長,加上流涎、震顫等自身形象的改變,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以及對本病認識不夠,易產生孤獨、焦慮、自卑、自憐、煩躁,甚至厭世的心情,終日默默無語。心理護理應貫穿全過程,護士與家屬要共同配合,做好本病的知識宣教,講解疾病的發展及治療情況,使患者了解病情,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生活上避免不良刺激,盡量滿足其需求,對患者要多關心體貼,工作耐心、細心,注意傾聽患者的心理感受,鼓勵患者自我護理,如穿衣、吃飯、移動等,能增加其獨立性及自信心,并可培養其各種興趣愛好,如看報、讀書、下棋、聽廣播等,充實生活,調整自己的情緒,保持愉快的心情。
2.2 日常生活的指導和幫助 由于神經肌肉受損、肌肉震顫、肌強直,加上姿勢和平衡障礙而引起軀體移動不便,吃飯、穿衣、洗澡、書寫、行走等困難,因此,護理時要注意移開環境中的障礙物,路面及廁所要防滑,走路時持拐杖助行,外出活動或沐浴時應有人陪護,防止跌倒及受傷。床上應設有床欄,廁所內設扶手,患者動作要緩慢,用餐時應防止嗆咳或燙傷,端碗或持筷困難者應備金屬餐具,無法進食者應幫助其進食,對于大小便不正常、不能控制者幫助其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
2.3 加強肢體功能鍛煉 加強肢體功能鍛煉是避免不應有的損害,以達到最大可能的康復。因此,早期應堅持一定的體力活動,多做肢體功能鍛煉,防止關節固定、僵直、肢體攣縮,晚期多做肢體功能運動和肌肉、關節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定期練習腹式呼吸以促進腸蠕動[2]。
2.4 維護安全環境 患者肢體震顫、運動遲緩、日常生活行動慢,要耐心、同情、理解,并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給患者提供高等靠背帶托手的椅子,床上設床欄,浴室除了設扶手及防滑外,還應加設洗澡用的小椅子,方便沐浴,著衣盡量不用紐扣,而改用粘扣或穿有拉鏈的衣服及鞋子。另外,大劑量左旋多巴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壓,患者注意不要突然起立,避免在一個地方站立較長的時間,晚上床尾抬高7~10cm,以促進下肢血液回流。
2.5 飲食指導 本病多見于老年人,胃腸功能多有減退,還可并發胃腸蠕動乏力、痙攣、便秘等癥狀,加之肌張力增加能量消耗增加,因此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促進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出汗多者要注意補充水分。進食宜少量多餐,忌食過冷、過熱的食物,進食時應提供隱蔽的環境,進食、飲水盡量保持坐位。患者喉部肌肉運動障礙,導致吞咽困難,進食過快時可引起噎塞和嗆咳,因此時進食要注意節律。
2.6
用藥指導 帕金森病患者用藥有明顯個體差異,藥物次數及劑量不一定按常規,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年齡、病情、癥狀給予不同藥物,要嚴格遵醫囑服藥,護理人員要詳細交代服藥的時間、劑量及副作用,并為患者準備一份服用藥物清單,一方面指導患者正確服藥,一方面有助于醫生了解病情及調整用藥作參考。要提醒患者定時堅持服藥,不能擅自停藥。長期服用左旋多巴類藥物可出現癥狀波動、不隨意運動、精神障礙等,要注意觀察,一旦出現,可報告醫生,改為多巴胺受體激動劑[3]。
2.7 預防并發癥 帕金森病患者對環境適應能力差,特別是冬春季,應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一旦發生
感冒要及時治療,晚期臥床患者要做好基礎護理,保持床鋪干燥、平整、清潔,及時清理大小便,定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防止發生褥瘡和墜積性肺炎,加強肢體被動運動,防止
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并做好口腔護理。
目前對帕金森病尚沒有根治的方法,只有堅持服藥和加強護理,才能使病情穩定,延緩病情的發展,護士應以高度的愛心和責任感,充分做好各項護理,穩定患者的病情,保持平穩的心態,幫助患者在生理、心理、精神上最大限度地恢復健康,使患者身心健康地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 王維治,吳祖明.神經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06.
2 陳碧云.帕金森病的護理.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2,23(9):1049.
3 楊淑珍.帕金森病患者自我護理指導.護士進修雜志,2000,15(5):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