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近日發明了一種新方法可以更準確地檢測早老癡呆,并為患者及早接受治療打下基礎。這項發明成果將刊載在最新一期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科學家表示,他們是利用一種名為FDDNP的化合物來幫助檢測,這種化合物可以吸附在癡呆癥患者大腦內形成的名為淀粉樣斑塊的異常蛋白質團上,這種蛋白質團會阻礙大腦處理信息。
上述科學家表示,這種檢測方法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在此之前,惟一可以確定早老癡呆患者病情的方法就是從患者大腦中提取相關組織或是在其過世后進行解剖。現在,科學家通過對患者的大腦進行射線掃瞄查找FDDNP是否吸附有異常蛋白質即可確定其是否患有早老癡呆。
在針對83名志愿者進行的研究中,科學家利用這種新方法準確地診斷出了其中哪些志愿者患上了早老癡呆,哪些人僅僅有輕微的記憶力損失問題,哪些人則相對于他們的年齡而言大腦功能一切正常。科學家表示,就區別早老癡呆和輕微感知障礙而言,這一新方法的準確率高達98%。科學家之一加里?斯莫爾表示:“事實上,在一些患者得上早老癡呆前幾年,他們的大腦里就可能已經形成異常蛋白質團了,所以如果及早使用這種檢測方法,將可以為患者敲響警鐘以及提醒他們及早接受治療。”
科學家還發現,早老癡呆癥患者的大腦里FDDNP的分布情況與其病情的嚴重程度是一致的,斯莫爾說:“如果患者臨床癥狀加重,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大腦里的FDDNP開始增加或聚集,這無異于給我們的檢測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專家稱,找到更方便的辦法來跟蹤患者的大腦退化情況不僅將有助于醫生確診患者的病情,而且也能夠幫助醫生為患者制定更好的治療方案,包括試圖阻止異常蛋白質團的積累或是在異常蛋白質團已經出現的情況下去化解它們。
美國大約有450萬人患有早老癡呆,隨著人口的日漸老齡化,這一數字會變得更多。另外大約還有1500萬到2000萬人患有輕微的感知障礙,這種機體障礙往往會演變成早老癡呆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