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癲癇是顱腦損傷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是指顱腦損傷后發生,神經元陣發性、過渡性同步放電的表現。奧卡西平及其在體內的代謝物羥基衍生物均具有抗驚活性,可用于局限性及全身性癲癇發作。近年來,我們應用奧卡西平治療創傷性癲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 年1 月-2015 年3 月收治創傷性癲癇患者50 例,所有患者均有外傷史,外傷前均無癲癇癥狀,隨機分成觀察組40 例和對照組10 例。觀察組男28 例(70.0%),女12例(30.0%),男女之比2.3:1, 年齡17~77 歲, 平均(54.2±3.5) 歲, 癲癇病程0.5~6 年, 平均 (3.2 ± 0.7) 年。對照組男6 例(60.0% ),女4 例(40.0%), 男女之比1.5:1, 年齡17~75 歲, 平均(54.3±3.4) 歲, 癲癇病程0.5~5 年, 平均(3.2±0.5) 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苯妥英鈉治療,2 次/d,每次200 mg,并根據治療效果對劑量進行調整,直至400 mg/次。觀察組均給予奧卡西平治療, 開始治療劑量600 mg/d, 2 次/d, 每隔3 d 對藥物劑量調整1 次,逐步過渡到1 000~1 800 mg/d,兩組均6 個月1 個療程。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6.0 統計分析軟件,獨立樣本及組內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控制16 例,顯效12 例,有效7 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7.5%;對照組控制3 例,顯效2 例,有效2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7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發生不良反應4 例, 發生率10.0%,其中皮疹1 例,頭暈1 例,惡心1 例,嗜睡1 例。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2例,發生率20.0%,其中皮疹1 例,頭暈1 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創傷性癲癇是顱腦損傷的常見并發癥之一,一般創傷時患者意識障礙時間越長,癲癇發病率就越高,患者一般除小發作及雙側嚴重的肌陣攣之外,任何類型的癲癇均可出現,多數患者的發作類型較固定,少數可有改變,早期及中期癲癇隨著時間的推移,約有25%的患者在2 年或稍長的期間內自行緩解而停止,但晚期癲癇常有加重的趨勢,可由局部性發作而演變為全身性發作,嚴重時并有記憶力減退、人格障礙、智力低下等表現。
奧卡西平是一種新型抗癲癇藥物,是卡馬西平酮類的衍生物,可用于局限性及全身性癲癇發作。其藥理作用與可能的抗癲機制:①阻滯電壓敏感性Na+通道;②抑制谷氨酸能興奮性突觸后電位(主要是突觸前機制),減低谷氨酸釋放; ③ 作用于K+ 通道的機制,增高K+傳導;④調節電壓激活的Ca2+通道,降低高電壓活化的鈣流,從而降低谷氨酸能的傳導[4]。患者經口服后,藥物吸收快,肝臟分解弱,具有較高的生物利用度, 因此在臨床應用廣泛,而且不良反應小,明顯低于對照組。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87.5%,對照組總有效率7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共發生不良反應4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0.0%,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2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奧卡西平治療創傷性癲癇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小,值得推廣。
來源:張世璇.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