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發(fā)性腎小球疾病指繼發(fā)于全身疾病而同時累及腎臟以腎小球病變?yōu)橹鞯牟∽儯谛簳r期最主要的是繼發(fā)于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及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三大類。長期以來,糖皮質激素、環(huán)磷酰胺、硫唑嘌呤及
環(huán)孢素A素等傳統(tǒng)免疫抑制劑在繼發(fā)性腎小球疾病治療中取得一定成效,但它們能引起感染、骨髓抑制、肝腎毒性、繼發(fā)性惡性
腫瘤及性腺損害等嚴重副作用,因此在小兒應用受到限制。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是一種新型免疫抑制劑,具有選擇性作用于淋巴細胞且副作用較小的優(yōu)點,近年已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小兒繼發(fā)性腎小球疾病,并取得了較好效果,本文將其作用機制、臨床應用及副作用作一闡述。
1 MMF的作用機制
1.1 抑制T、B淋巴細胞增殖 MMF口服后在體內迅速水解為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產物霉酚酸(MPA),MPA是次黃嘌呤單核苷酸脫氫酶(IMPDH)非競爭性、選擇性和可逆性的抑制劑,而IMPDH是鳥嘌呤核苷酸經典合成途徑中的一種限速酶,由于T、B淋巴細胞鳥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高度依賴經典途徑而缺乏補救途徑,故MPA阻斷經典途經后可抑制T、B淋巴細胞DNA和RNA的合成,使細胞分裂周期停留在G1期,從而抑制淋巴細胞增生。且淋巴細胞增殖越活躍,MMF的抑制作用越強[1,2]。
1.2 抑制活化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 體外實驗證明,低濃度的MMF可抑制活化的多克隆B細胞產生抗體,抑制脾細胞對破傷風毒素的反應[3]。動物實驗表明,MMF可抑制大鼠和小鼠抗羊紅細胞抗體的產生。在NZB×NZWF1小鼠狼瘡動物模型中,MMF能抑制抗dsDNA抗體產生[4]。國內胡偉新等[5]對確診的IV型狼瘡性
腎炎患者應用MMF治療中,發(fā)現(xiàn)血清中各種自身抗體產生迅速減少,ANA、抗dsDNA滴度下降并轉陰。
1.3 抑制細胞表面粘附分子的合成 細胞表面粘附分子是富含甘露糖或巖藻糖的糖蛋白,它們參與免疫應答的起始階段和效應階段,介導淋巴細胞與抗原遞呈細胞或靶細胞的相互作用,參與介導炎癥中白細胞的外滲。體外研究表明,MPA能抑制活化淋巴細胞富含甘露糖寡糖的合成,抑制活化淋巴細胞與內皮細胞的粘附;研究還證實,MPA能強力抑制單核細胞與內皮細胞的粘附能力[6]。國內王金泉等[6]觀察了15例難治性狼瘡腎炎腎組織中MMF治療前后粘附分子表達的結果,MMF治療后腎小球ICAM-1與VCAM-1表達較治療前顯著減少,從組織學上證實了MMF能抑制腎臟局部粘附分子的表達。
1.4 抑制其他類型細胞增生 現(xiàn)有研究已證實MMF對系膜細胞及平滑肌細胞有抑制作用。體外實驗表明,MPA能抑制有絲分裂原活化的平滑肌細胞及系膜細胞的增殖,并呈劑量依賴效應[8]。此外,MPA還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及纖維母細胞的增殖[9]。國內劉潔等[10]通過建立體外內皮細胞血管發(fā)生模型,發(fā)現(xiàn)MMF對血客內皮細胞體外血管發(fā)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此外,MMF還能顯著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和遷移能力。
1.5 對炎癥介質的影響 MMF抑制脾單核細胞合成Th1細胞因子、γ干擾素(IFH-γ)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但對白介素-6(IL-6)無抑制作用。在已注射細菌內毒素的小鼠,MMF可抑制TNF-α和一氧化氮(NO)的釋放,促進IL-10的產生,降低死亡率,表明MMF有直接的抗炎作用[11]。
2 MMF治療小兒繼發(fā)性腎小球疾病的臨床應用
2.1 MMF治療小兒狼瘡性腎炎 借鑒MMF治療成人狼瘡性腎炎的成功經驗,國內已將MMF試用于小兒狼瘡性腎炎。高遠賦等[12]報道應用MMF治療2例小兒狼瘡性腎炎,病理診斷為IV型狼瘡性腎炎,在甲基強的松龍沖擊后,改口服霉酚酸酯,劑量0.15 g每日2次,2例患兒分別于口服治療第23天和1個月后患兒尿蛋白轉陰,第53天和第45天后檢查血ANA、抗dsDNA抗體、抗SM抗體均轉陰,血漿補體水平恢復正常,血沉降低,且療程長達6個月及9個月,未見任何毒副作用。Weber等[13]報道18例
腎移植患兒MMF每日用1 200 mg/m2與成人2 g/d的藥物動力學相似。付元鳳等[14]借鑒MMF用于
器官移植和成人治療狼瘡腎炎的劑量,采用15~25mg/(kg·d)(最大1.0 g/d)分2次口服治療4例小兒狼瘡腎炎,腎臟病理活檢3例為IV型,1例為V型。結果4例患兒3月后所有臨床癥狀和體征(發(fā)熱、面部蝶形紅斑、關節(jié)腫痛、胸悶、心悸、肝脾腫大等)均消失,復查血ANA、抗dsDNA抗體、抗SM抗體、抗RNA抗體均陰性,但1例合并TTP/HUS者抗心磷脂抗體持續(xù)陽性,上述患兒治療過程中無1例出現(xiàn)嚴重副作用。徐虹等[15]報道16例小兒狼瘡腎炎,臨床表現(xiàn)為
腎病綜合征,腎活檢病理診斷為IV型,其中11例初始即采用MMF聯(lián)合激素治療,另5例為環(huán)磷酰胺沖擊療法加潑尼松治療6個月未能明顯改善者,改為霉酚酸酯聯(lián)合激素治療,MMF劑量每日600 mg/m2(最大1~1.5 g),分2次口服,同時加服潑尼松1~2 mg/(kg·d),療程6.5~18個月。療程達6個月時,16例中緩解10例,部分緩解6例,隨訪12個月時,緩解達13例,部分緩解3例,隨訪3、6、9、12、18個月時,臨床指標均有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血漿
白蛋白、血紅蛋白均改善明顯,全部患兒血補體恢復正常,抗dsDNA抗體監(jiān)測,病初即開始MMF治療的11例中1例于3個月陰轉,3例在6個月時陰轉,7例滴度在6個月時亦有下降,已用環(huán)磷酰胺而效果不佳的患兒,總病程較長,6例抗dsDNA亦有下降,1例陰轉,但在環(huán)磷酰胺治療期間抗dsDNA抗體變化不明顯。在治療過程中,8例并發(fā)尿路感染,2例并發(fā)下呼吸道感染,經治療很快好轉,未發(fā)現(xiàn)肝功能受損,無一例出現(xiàn)白細胞減少,胃腸道癥狀輕微。上述臨床研究均能證實MMF療效可靠,毒副作用小,在小兒狼瘡腎炎治療上有美好前景,但小兒劑量及療程尚未定論,現(xiàn)在只是參考成人方案,仍需進一步探索。該藥品遠期療效和不良影響,仍需更長時間去觀察和追蹤。
2.2 MMF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腎炎 鐘日榮等[16]對11例表現(xiàn)為腎病綜合征的小兒紫癜性腎炎(病理類型10例為系膜增生,1例為系膜內皮增生),開始潑尼松2 mg/(kg·d)口服8周無效后,改隔日口服潑尼松2 mg/(kg·d),同時加服MMF 15~20 mg/(kg·d) 治療3~6個月。結果8例皮膚紫癜消失,尿常規(guī)恢復正常,血白蛋白、血膽固醇恢復正常,2例皮膚紫癜消失,尿蛋白持續(xù)維持于+~++,血尿+~++,血白蛋白、血膽固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皮膚紫癜反復出現(xiàn),尿蛋白仍保持在++以上,血尿++以上,血生化指標改善不明顯,所有患兒對MMF耐受性較好,3例輕微腸道癥狀,未經處理均自行消失,無1例肝功能損害及白細胞減少。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療效與患兒的病理類型有一定關系,病理改變越重,療效越差。張伯秋等[17]用MMF治療3例患兒難治性紫癜腎炎(病理類型為彌漫性系膜增生伴新月體形成>50%),在常規(guī)治療效果不滿意后,遂加口服MMF 1.0 g/d分2次。結果1例肉眼血尿2周后好轉,6周后轉陰,鞏固治療2個月并隨訪,未再反復;1例尿蛋白始終++~++++,常規(guī)治療無效,MMF口服2周后,尿蛋白好轉,4周后轉陰,維持用藥隨訪1個月,尿蛋白陰性,治療期間未發(fā)現(xiàn)外周血白細胞、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及肝功能損害的副作用。吳玉斌等[18]應用MMF聯(lián)合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8例兒童紫癜性腎炎(病理類型為中度系膜增生5例,重度系膜增生2例,1例伴新月體形成<50%),在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MMF 15~20 mg/(kg·d),分2次空腹口服。結果合并腎衰的患兒腎功能于住院14 d恢復正常,尿蛋白于治療36 d轉陰,MMF服用3個月血尿消失,1例白細胞下降者經應用白細胞刺激因子上升至正常,在服用MMF期間未再下降,2例患兒服藥3周尿蛋白轉陰,3例患兒服藥5~6周尿蛋白轉陰,另1例服藥2個月尿蛋轉陰,治療期間復查血、尿常規(guī),每月復查肝、腎功能,均未見異常及骨髓抑制表現(xiàn),2例輕微胃腸道反應,自行緩解,未停藥。服藥療程4~9個月,隨訪4~16個月,均無復發(fā),近期有效率達100%[18]。以上臨床研究證實了MMF治療過敏性紫癜腎炎的有效性,副作用小且適于小兒治療,但由于用于臨床治療的例數(shù)少,其適當療程、合理用藥組合、何時使用及療效判斷等方面,尚需進一步積累資料,總結經驗,進行廣泛的臨床研究。
2.3 MMF治療小兒乙
肝病毒相關性腎炎 目前MMF應用于小兒
乙肝病毒相關性腎炎的文獻較少,傅元鳳等[19]對6例臨床表現(xiàn)為大量蛋白尿、HBsAg(+)、HBeAg(+)、抗HBc (+)并有輕度肝功能異常,經腎組織活檢確診為乙型肝炎相關性腎炎,并在外院經足量潑尼松治療8周后無效的患兒,給予霉酚酸酯800~1 000 mg/(m2·d),6個月后減半再服用3個月,α干擾素100萬u/次,3次/周,連用6個月。結果6例患兒的尿蛋白在用藥后1~3個月間均轉陰,無肉眼血尿、但仍有鏡下血尿,原輕度升高的轉氨酶均恢復正常,6個月后復查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標記物及HBV-DNA,其中4例患兒HBsAg、HBeAg、抗HBc均轉陰,HBV-DNA<0.001 copies/ml,另2例血清HBsAg、HBeAg、抗HBc仍然陽性,HBV-DNA數(shù)目無明顯變化。隨訪10~42個月,5例尿蛋白持續(xù)陰性,1例在霉酚酸酯停藥后5個月因上呼吸道感染再次出現(xiàn)尿蛋白,經潑尼松治療后轉陰。治療中無發(fā)熱、胃腸道不適、白細胞下降、流感樣癥狀不良反應。此研究證實霉酚酸酯治療小兒乙型肝炎相關性腎炎是有效的,但由于治療病例有限且缺乏單獨用藥資料,其療效尚需進一步探討。
3 MMF的副作用
從目前臨床研究中得出,患兒若長期應用MMF治療,需注意以下副作用:①胃腸道癥狀:MMF在小腸內經葡萄糖醛酶作用轉化為MPA,MPA為酸性產物,高濃度時對胃腸道明顯刺激,出現(xiàn)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及出血性胃炎等,該副作用與劑量有關,停藥或減量后癥狀可消失[20];②感染:MMF抑制淋巴細胞生長,抑制機體免疫反應,長期應用易致感染,主要見于肺部感染和帶狀皰疹[5];③骨髓抑制:理論上MMF選擇性作用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對大多數(shù)非淋巴細胞無抑制作用,不會導致骨髓抑制,但臨床發(fā)現(xiàn)MMF對骨髓有抑制作用,主要為外周血白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停藥后可恢復正常[21];④其他副反應:MMF可影響細胞代謝,是否與其它細胞毒藥物一樣有致腫瘤作用,特別是淋巴瘤的發(fā)生尚需臨床長期觀察。有報道MMF本身有輕度肝毒性,發(fā)生率6.25%,較其他免疫抑制劑明顯減少,患者可耐受,一般不需停藥[22]。
4 結語
MMF是一種新型免疫抑制劑,與傳統(tǒng)的免疫抑制劑相比,具有選擇性強、副作用小等優(yōu)點,它已從最初應用于器官移植后的抗排斥反應,發(fā)展到成功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但MMF治療繼發(fā)性腎小球病尚處于探索階段,其有關劑量、療程及治療后復發(fā)等問題尚未完解決,特別是在兒科領域的應用,目前文獻報道甚少,要使MMF真正成為治療繼發(fā)性腎小球疾病的主要藥物,需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在臨床上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參考來源:《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2月31卷1期;《霉酚酸酯在小兒繼發(fā)性腎小球疾病中的臨床應用》;王寶宏 唐慎華 馬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