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類風濕因子是什么?很多患者認為只要出現類風濕因子高就是患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在此百濟藥師提示大家:類風濕因子的檢查只是一個檢查指標,未必一定系類風濕關節炎,要綜合看患者的病情才能確診。下面百濟藥師為大家詳細介紹有關于類風濕因子的相關知識。
在風濕性疾病中
類風濕關節炎是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類風濕患者多發于3050歲的中年女性,我國患病率為0.32%0.36%,女性患者與男性患者之比為3:1,主要表現為對稱性,慢性,進行性關節炎,其病理及病情變化都非常復雜,一般常見的癥狀有關節的軟骨面,軟骨下骨質,關節囊,韌帶的慢性炎癥.造成關節畸形或者強直,最終使受損關節完全喪失功能.
類風濕因子(RF)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RA)最早使用的血清學指標,是針對人免疫蛋白IgG分子Fc片斷上抗原決定簇的特異抗體,有RF—IgM,RF—IgA,RF—IgG和RF—IgD等類型,臨床上經常檢測RF—IgM,它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的陽性率可達50 ~90%,但其特異性不高。
在化驗室檢查上,類風濕患者檢查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率只占類風濕的70%左右,但類風濕因子陽性也不能判定,一定就是類風濕.大約有5%的正常健康人或老人類風濕因子也可出現陽性,如果類風濕因子是陽性結果,要進一步檢查類風濕因子的滴度,滴度越高越有診斷意義。并且可做抗核周因子,(ADF),抗黃瓜酸肽抗體CCP,抗角蛋白抗體(AKA)進一步明確診斷,這些檢驗項目是近幾年來才開展的有關類風濕的免疫檢驗指標,對類風濕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著非常明確的意義。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大多數人都認為,只要出現類風濕因子高就是患上了類風濕關節炎,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之一,但卻不是唯一的。一旦確診為類風濕也不要悲觀,因為類風濕的頭一兩年是治療的最佳時機,如果能在專家的指導下及時的、全面迅速的控制疾病。阻斷發展,大部分患者是能夠恢復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