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CVD) 是非酒精性脂肪性
肝病 (NAFLD)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非酒精性
脂肪肝(NAFLD)本身的嚴重程度,而不是與其相關的其他疾病,如
糖尿病、肥胖或致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升高密切相關。巴黎第六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NAFLD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風險因子。該研究發表于《肝臟病學雜志》期刊,建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應嚴格監測心血管健康和代謝并發癥。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越來越常見于肥胖、2 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以及
高血壓患者。有證據表明,脂肪和發生炎癥的肝臟會表達一些促炎癥及促凝血因子以及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基因。”首席研究員、心臟代謝與營養研究所Raluca Pais博士解釋到。資深作者Vlad Ratziu博士補充說,“非酒精性脂肪肝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間的聯系可能不只通過共有的、基本的危險因素所介導,而是NAFLD 獨立升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型、回顧性研究,評估了6000例1995年-2012年間曾經就診于Pitié-Salpêtrière醫院心血管預防中心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旨在確實NAFLD是否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直接原因。所有患者進行了頸動脈超聲檢查,以測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C-IMT)和頸動脈斑塊。研究人員使用脂肪肝指數(Fatty Liver Index,FLI)評估患者的肝臟脂肪情況。研究結果顯示:
脂肪變性(脂肪肝)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C-IMT)相關。C-IMT隨著FLI呈比例增加,而這種關聯獨立于傳統的心血管代謝危險因素。
調整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后,脂肪變性對C-IMT的預測效力優于糖尿病或血脂異常。
針對1871例患者的長期隨訪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脂肪肝患者更容易出現頸動脈斑塊。12%的患者發生脂肪變性,23%的患者出現頸動脈斑塊。脂肪變性患者的C-IMT風險升高,無脂肪變性的患者并未出現上述癥狀。基線時的脂肪變性程度對頸動脈斑塊產生的預測效力獨立于年齡、性別、2型糖尿病、煙草使用及其他心血管風險因素。
研究小組得出結論,伴代謝綜合征的患者存在心血管事件風險,NAFLD 會導致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與進展,并獨立于傳統的心血管危險因素。
著名評論專家西澳大利亞大學Leon Adam博士在隨刊評論中說到,“總的來說,大量證據表明,NAFLD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盡管這種關系可能由其他因素介導。這種模式的臨床意義在于,其可能會改變目前以血小板、降脂或抗高血壓藥物為主要預防策略的決定。更為有趣的思考是,脂肪肝是否可以成為降低心血管風險的治療目標。”。
Adam博士指出,臨床醫生應該意識到,NAFL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并針對患者篩查傳統心血管風險因素,使用風險計算工具針對預防性藥物治療(包括他汀類藥物)做出決策。
編譯自:“A fatty liver may result in a broken heart,” according to new research. MNT.2016 April 26.
來源:醫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