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數量過億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我們到底用什么來抗病毒?實踐顯示,理念+藥物=前景,抗病毒是基礎,尤其是聚乙2醇化干擾素α-2a(
派羅欣)聯合
胸腺肽-α1(
基泰)治療大有作為。
理念
目前對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治療,是采用抗病毒、免疫調節、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纖維化等綜合療法,但其中的關鍵乃是抗病毒治療。這是由于抗病毒治療不僅可以抑制病毒的復制;而且能改善肝功能和肝臟炎癥、壞死和纖維化病變;還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和減少其傳染性,最終使病毒清除,終止病變的發生、發展,使病損修復,阻斷發展為
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
肝癌。這便是當今對抗乙肝病毒治療的新理念。
回想以往,我們在治療乙肝病毒中所存在的誤區、盲點,還真不少。
首先是不注重抗乙肝病毒治療,誤以為轉氨酶(ALT)異常就是提示有傳染性的指標,并以為轉氨酶越高,傳染性就越強。遺憾的是,持有這種錯誤觀點的,現在仍大有人在。他們只重視降轉氨酶,不考慮抗病毒治療;在選擇抗病毒治療時機上,總是先采取措施把轉氨酶降至正常,或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加用聯苯雙酯之類強降酶藥物。這使得很多患者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時機。
在抗乙肝病毒藥物的選擇及方法上,有的醫生或患者,不愿接受國際公認的抗病毒首選藥α-干擾素、次選藥新核苷類似物,而長年累月地接受中藥抗病毒治療,或只想用某一種藥物、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結果只能是以失敗告終。這樣不僅給患者造成經濟上的浪費,還使他們在精神上蒙受很大挫折,傷心失望之余,有的還得出“乙肝沒法治”的結論,以麻痹自己。
藥物
在科學迅猛發展的今天,在抗乙肝病毒治療上,已獲得許多新的進展。現在的治療方法主要鎖定以下三類:
(1)用α-干擾素和核苷類似抗病毒藥物,如
拉米夫定、阿德福韋、恩地卡韋等,進行抗乙肝病毒治療;
(2)以細胞因子如胸腺素α1、白介素12、γ-干擾素等,進行非特異性免疫調節治療;
(3)采用抗HBV治療性疫苗,進行特異性免疫治療。
特異性免疫療法對乙肝病毒而言,確實是一種全新的療法,其特點是它可以打破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免疫耐受,也就是說在谷丙轉氨酶不高的情況下,亦可接受此種療法。
在我國,特異性免疫療法是1998年9月獲國家衛生部批準,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臨床研究協作組,組織有關單位采用基因重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制成的治療性疫苗。先后觀察治療慢性
乙肝病毒攜帶者370例,結果使HBsAg、HBeAg及HBV DNA陰轉率分別達到14.7%、30.0%與37.3%,療效較好,與同期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這種方法還很安全,至今未發生令患者不能耐受的副反應,值得進一步研究,目前,正在為能夠達到抗乙型肝炎治療的總目標而努力。
前景
2004年4月召開的第39屆歐洲肝病會議上,有專家報道:單用阿德福韋,可使部分患者HBsAg、HBV DNA轉陰,ALT恢復正常。用
阿德福韋酯化物治療一年過程中,90%以上患者能保持HBeAg血清轉換。
另外,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a(派羅欣)單用,也能產生比拉米夫定高的持續應答率。筆者以此藥聯合胸腺肽-α1(基泰)治療慢乙肝6例,其中已有1例HBsAg轉陰,另1例HBsAg也已由治療前的強陽性,至治療5個月時的弱陽性。初步看來已顯示出較好苗頭。如能再配合前述的特異治療性疫苗,其療效將會更好。
據悉,目前我國正在抓緊研制的DNA疫苗、樹突疫苗等治療性疫苗,前景看好。所以,雖然前程困難不少,但乙肝患者卻不要為此失望,因為科技總在前進,明天定會勝于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