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急性膽囊炎及慢性膽囊炎發作均是膽囊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引起其發病的原因是結石嵌頓于膽囊頸部或膽囊管內,使膽囊脹大,里面濃縮的膽汁排不出去,這種濃膽汁對膽囊壁產生強烈的化學刺激,在這基礎上較易并發細菌感染。
由于細菌的侵襲,膽囊壁水腫、發炎,又可引起膽囊壁的血液供應障礙,從而進一步使膽囊壁的炎癥急劇惡化。
急性
膽囊炎起病多與飽食、吃油膩食物、勞累及精神因素等有關,常突然發病,一開始就出現右上腹絞痛、呈陣發性加劇,并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惡心及嘔吐。在發病早期可以沒有發冷及發熱,當膽囊有化膿感染時,則可出現寒戰及發熱。有些病人還可以出現雙眼鞏膜黃染。當炎癥波及膽囊周圍時,病情日益嚴重,腹痛加重,范圍也比原來擴大。這時右上腹部不能觸碰,稍加用力按壓更感疼痛難忍。有時深呼吸、翻身或咳嗽等動作可使疼痛加重,以致病人屈身靜臥,不敢活動。約1/3~1/2的病人可在右上腹摸到一個稍微隆起,像雞蛋大小的腫大膽囊,觸壓時疼痛加重。大部分病人積極有效治療后,上述癥狀能逐漸緩解但也有少部分病人,尤其有動脈硬化的老年病人,可發生膽囊壞疽和穿孔。此時,病人腹痛劇烈,病情發展較快,出現脫水,休克及腹膜炎等癥狀,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一般認為膽囊小結石易阻塞膽囊管,引起急性膽囊炎;而較大的結石常無明顯的腹部絞痛,反引起慢性膽囊炎的表現。慢性膽囊炎指膽囊的慢性炎癥,引起慢性炎癥最常見的原因是膽囊內有結石。可以這樣說幾乎所有膽囊內有結石的病人都有慢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可以是急性膽囊炎發作過后的后遺癥。病人在一次急性膽囊炎發作之后,幾乎不可避免地發展為慢性膽囊炎。然而,實際上多數急性膽囊炎是慢性膽囊炎的急性發作,有相當一部分慢性膽囊炎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以前從來沒有得過急性膽囊炎的病史。
慢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并不明顯,平時可能經常有右上腹部隱痛、腹脹、噯氣、惡心和厭食油膩食物等消化不良癥狀,有的病人則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處隱痛,在站立、運動及冷水浴后更為明顯。病人右上腹肋緣下有輕度的壓痛,或壓之有不適感。B超檢查可見膽囊縮小或增大,排空功能障礙。口服膽囊造影劑發現有結石時,則診斷可以確定。
膽囊為什么容易發炎?
1、膽囊是膽囊管末端的擴大部分,可容膽汁30~60ml,膽汁進入膽囊或自膽囊排出都要經過膽囊管,膽囊管長約3~4cm,直徑2~3mm,膽囊管內粘膜又形成5~7個螺旋狀皺襞,使得管腔較為狹小,這樣很容易使膽石,寄生蟲嵌入膽囊管。嵌入后,膽囊內的膽汁就排不出來,這樣,多余的膽汁在膽囊內積累,長期滯留和過于濃縮,對膽囊粘膜直接刺激而引起發炎。
2、供應膽囊營養的血管是終末動脈,當膽囊的出路阻塞時,由于膽囊粘膜仍繼續分泌粘液,造成膽囊內壓力不斷增高使膽囊膨脹、積水,膽囊壁的血管因此受壓而缺血、壞死。當膽囊缺血時,膽囊抵抗力下降,細菌就容易生長繁殖,趁機活動起來而發生膽囊炎。
3、由于膽囊有儲藏膽汁和濃縮膽汁的功能,因此膽囊與膽汁的接觸時間比其他膽道長,而且,接觸的膽汁濃度亦高,當此時人的膽道內有細菌時,就會發生感染,形成膽囊炎的機會當然也就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