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試驗的目的是證明睡前服用格華止和常規睡前注射NPH具有同樣的降低空腹血糖,并使餐后血糖亦得到很好的控制。通過的方法是將40例病人隨機分成兩組,組在睡前21時注射中效胰島素,另一組加用格華止口服。為此,我們對其中的一部分患者改用睡前加服格華止的方法來控制空腹血糖,現對其結果進行分析討論。
選取2008~2009年我院
糖尿病中心會員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63.3±2.6)歲,病程3~10年,平均4.6年,無嚴重心肝腎并發癥及合并癥存在,均有年的口服降糖藥病史,所服用的藥物包括磺脲類、雙胍類、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噻唑烷二酮類等。血糖控制均未達到理想效果,尤其以空腹血糖明顯,平均空腹血糖11.8mmol/L。將病人隨機分為胰島素組和格華止組,每組20例,一般情況相似,具有可比性。
胰島素組病人于睡前加注NPH,起始劑量4u,每3天監測血糖,視血糖情況調整胰島素用量。格華止組病人睡前加服二甲雙胍(格華止),起始劑量0.25mg,1周后空腹血糖仍在8mmol/L以上且無明顯胃腸道不良反應者加至0.5mg。觀察時間為6月。治療期間患者始終堅持飲食和運動治療,并
戒煙酒。觀察的項目是于治療前,治療后4、8、12、24周分別測定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并且在12、24周監測其HbA1C;治療前和治療后24周測肝腎功能、尿微量
白蛋白。觀察期間記錄有無低血糖反應及其他不良反應。
藥物用量情況:20例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其最終胰島素用量為4~14u,平均8.4u,睡前使用格華止的患者,其中6例使用0.25mg,其余14例均使用0.5mg。
治療前后血糖、HbA1C變化:2組治療后FBG、2hPG較治療前均有明顯下降(P均<0.05);治療后HbA1C亦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均<0.05),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兩組間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但從統計數據看,胰島素組略優于格華止組。不良反應包括:格華止組有2例病人出現惡心、干嘔等不良反應,但均不嚴重,堅持服藥后癥狀緩解;胰島素組有8例次出現低血糖,出現時間均為早餐前左右,經進食后均可緩解,調整胰島素用量后未再出現。2組患者治療前后肝腎功能及尿微量白蛋白均無明顯變化。
對更好的控制空腹血糖,胰島素有其無法替代的優越性,相對比二甲雙胍(格華止)來說,它有起效快、達標時間短等優勢,但發生低血糖幾率也較高。而對于部分不接受胰島素注射的老年病人來說,格華止有更好的治療安全性、依從性和經濟性,并且同樣也可以達到良好的降低空腹血糖效果。雙胍類(格華止)的主要作用機制是延緩在消化道吸收,直接抑制肝臟糖異生和肝糖輸出,并且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并不刺激胰島細胞,同樣使胰島細胞在夜間得到了良好的休息。格華止以往常地使用方法是餐中或者餐后,最近也有文獻報道可在睡前使用,本文為種新的使用方法提供了一些臨床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