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產是婦產科的常見疾病與多發疾病,有臨床數據顯示先兆流產的發病率為10%-15%.臨床上針對先兆流產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1-2],但缺乏對患者心理情況的干預,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患者效果,影響患者的繼續妊娠率。為了更好解決有關問題,本文通過對比分析方法,研究心理干預對于先兆流產患者的具體效果和臨床應用可行性。具體內容整理后總結如下。
目的:分析心理干預應用于先兆流產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參照完全隨機數表方法,將2014年7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先兆流產患者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心理護理干預)各50例,對比兩組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繼續妊娠率為96.00%、76.00%,顯著高于對照組(X?=6.79,7.48;P<0.05);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為(14.58±3.09)分、(15.85±4.39)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1.28±3.28)分,較對照組更高(t=12.48,13.75,13.46;P<0.05)。結論:先兆流產患者予以心理干預后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焦慮,提高患者的治療滿意度和繼續妊娠率,具備于臨床上推廣應用的意義和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參照完全隨機數表方法,將2014年7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先兆流產患者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心理護理干預)各50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悲觀心理。對照組中初產婦27例,經產婦23例,患者年齡21-45歲,平均年齡(32.58±4.20)歲,學歷: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19例,大學及以上16例。觀察組中初產婦28例,經產婦22例,患者年齡22-47歲,平均年齡(33.92±4.87)歲,學歷: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20例,大學及以上14例。采用相關統計學軟件對兩組的基本資料予以分析,顯示均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性高。研究內容均被所有入選人員知曉,且入選者自愿參與,符合相關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予以常規
保胎治療,并同時配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強心理干預:第一,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并采用針對性、引導性明顯的語言加以干預,幫助患者維持樂觀積極情緒,樹立良好治療信心;第二,保持溫和、親切的態度與患者交流,講解先兆流產的病因及其發病機制,并說明有效救治方法及預期效果,幫助患者更全面認識先兆流產,使其認識到護理和相關救治工作的必要性,提高依從性;第三,從飲食、睡眠等多個方面加以干預,糾正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并注意與患者家屬加強交流,為患者提供充分的社會支持,幫助減輕心理壓力,使其更放松地投入到相關護理工作中。
1.3 觀察指標[3-4]
以陰道流血消失、無腹痛且B超檢查顯示正常為治療有效,統計有效率。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同時使用滿意度量表()對患者進行調查;同時進行半年隨訪,統計繼續妊娠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將SPSS17.0作為本次研究中的數據統計學分析軟件,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的組間對比分別予以卡方檢驗和t檢驗,構成比(%)表示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當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有效率和繼續妊娠率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繼續妊娠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水平,組間差異經統計學分析后意義顯著(P<0.05)。
3 討論
先兆流產屬于早期妊娠最為常見的病理情況,通過心理干預的臨床優勢在于能夠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5],確保護理人員能了解患者實際情況并予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繼續妊娠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較對照組更高(P均<0.05)。與于艷輝[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證實了先兆流產中應用心理干預的效果值得滿意。
綜上,心理護理干預應用于先兆流產中的效果確切,能夠幫助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繼續妊娠率和治療成功率,且有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構建,具備于臨床上推廣應用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來源:《心理護理干預在先兆流產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分析》徐艷 陳潔 蔣亞,《系統醫學》2016年第2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