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家庭模式與生活方式均發生相應的改變。從中醫嗣育理論的視角出發,現代生活方式卻給女性生育功能造成一些新的不利因素,同時也給醫家帶來了新的治療難點。職業女性的婚育計劃被工作計劃無限期地推遲。直至“陽明脈衰”氣血生化乏源之時方計劃妊娠,此時“腎主生殖”的功能已明顯下降;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結構與過度節食控制體重的飲食習慣都不利于“兩精相搏,合而成形”,而只有“淡食谷味,最能養精”;現代職業女性面臨著家庭與職場兩方面的身心壓力,過份執著好勝的個性不利于沖任血海氣血和平;現代女性的服飾裝束給“風寒入里”造成了可乘之機。針對當今社會各種生活方式對生育功能的影響,提倡適齡婚育、提倡正確的飲食營養觀、開展適宜的心理疏導、推廣適宜的女性養生調攝觀是治療當今不孕癥必不可少的手段。
【關鍵詞】嗣育理論;養生調攝觀;不孕癥
女性不孕癥不但對患者本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同時會影響患者的家庭幸福。中醫嗣育理論是中醫先賢們在不孕癥診治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一套完備理論,不但對后世醫家診斷治療不孕癥薪火相傳,同時還包括對患者受孕時機、孕前保健、妊娠期保健等內容的詳盡指導。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家庭模式與女性生活方式均發生了巨大轉變。而從中醫嗣育理論的視角出發,現代生活方式卻給女性生育功能造成一些新的不利因素,同時也給醫家提出了新的治療難題。這值得引起醫患雙方的注意。
1 婚育年齡的改變對生育的影響
在數千年的封建主義社會里,早婚在我國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甚至在很多偏遠落后地區,存在著蓄養童養媳的風俗。所以在古代文獻中,關于婚育年齡問題,歷代醫家反復倡導晚婚晚育的理念。《濟陰綱目》中有記載:“男雖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雖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之所以倡導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其理由是:“陰陽完實,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堅壯強壽。”同時對于“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的嚴重后果做了非常清楚地交代:“陰氣早泄,未完而傷,未實而動,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壽”。古人認為,女子二十歲之前婚育者為早婚早育,其后果很可能是不孕癥,即便受孕,后代也將存在先天不足的缺憾。
而在現代社會中,女性的文化層次、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女博士、女強人在各行各業中比比皆是,職稱的壓力、崗位的競爭,使得生育計劃無限期地被工作計劃推遲。《黃帝內經》對于女性一生的生理變化是這樣記載的:“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顯然,在三七至四七之年,即在二十歲至三十歲之間是女性“腎主生殖”的功能最旺盛的時期,此階段是生育的最佳時機。然而,很多女性在生育計劃時已到了“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的年齡,甚至不乏有部分女性在六七之年“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之際,功成名就之后,方開始考慮生育問題。明代醫家張景岳指出:“女為陰體,不足于陽,故其衰也,自陽明始”,“蓋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命門得先天之氣,脾胃得后天之氣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賴后天為之資”。胃為五臟六腑之海,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各司其職,皆賴氣血供養,“腎藏精,主生殖”的功能也不例外。“陽明脈衰”意味著氣血化源不足,先天之精無后天水谷資助,“腎主生殖”的功能必然不能正常發揮。
女性的一生中,生理功能有一定的變化規律,順應這種生理規律,生育功能方能得以正常發揮。作為中醫婦科醫生,我們有責任通過各種方式普及適齡生育的知識,生育計劃不應該被工作計劃無限期地推遲。
2 不良飲食結構對生育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人不再為“吃了嗎”的問題而擔憂,而是在“吃什么”的問題上逐漸變得挑剔。在大眾的認識中,肉、蛋、魚等食品與米面果蔬相比似乎更有營養一些,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的飲食結構在這種錯誤認識的引導下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改變。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結構、高強度高效率的工作節奏,使得很多中國女性在形體上逐漸向西方人靠攏,同時疾病種也出現了西方人的發病趨勢,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病年齡逐年提前,內分泌失調所引起的不孕癥相應也越來越多見。《濟陰綱目》記載:“濃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補精耳。”過食肥甘膏粱厚味,非但不能分化水谷化生氣血津液以養四肢、充血海,久之勞傷脾胃,反生痰涎濕濁,阻礙于胞脈胞絡之間,使得血海不通,兩精不能相搏而終至不孕。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記載:“肥胖之婦,內肉必滿,遮隔子宮,不能受精,此必然之勢也”。
另一部分女性為追求苗條的形體,過度節食,以蔬菜水果果腹,而拒絕淀粉與蛋白質、脂肪。殊不知,在追求“美”的同時,卻給生育問題帶來嚴重的后果,臨床上因減肥而致閉經來就診的女性不在少數。薛立齋曰:“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婦女以血為本,月經以血為用,過度節食,水谷之精氣生化無源,必致血枯經閉。”《丹溪心法·子嗣》篇有:“若是怯瘦性急之人,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謂之子宮干滴無血,不能攝受精氣。”血枯經閉,子宮干涸,必然不能攝精成孕。各種不良飲食結構顯然都是不利于孕育的。指導現代女性建立正確的飲食營養觀,改變飲食結構、調整緊張的生活節奏,是指導她們受孕的必要因素。內經對于飲食結構的配比提出這樣的要求:“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在幾種食物分類中,五谷排在第一位,且五谷所起的作用是“養”,即人體的氣血津液化生都來源于五谷的充養,而五果、五畜、五菜所起的作用是輔助或補益,卻也不可缺少。《景岳全書》記載:“世間之物,惟五谷得味之正,但能淡食谷味,最能養精。”為了創造一個良好的孕育條件,五谷在食物配比中不但應該占據絕對的優勢地位,而且應該保證足夠的攝人量,在此基礎上適當配合五果、五畜、五菜,飲食口味宜清淡不宜濃郁,氣血化生充盈,沖任血海、胞脈胞絡得以充養,月事如期而至,方有孕育成功的希望。
3 女性社會地位的改變對生育的影響
《廣嗣紀要》云:“女子之性褊急而難容,女子之情媚悅而易感,難容則多怒而氣逆,易感則多交而瀝枯,氣逆不行,血少不榮,則月事不以時也。”古代醫家早已認識到,女性不但在生理上有別于男子,在心理上也有區別于男子。較之男子而言,女性更容易受情志因素的影響發生氣血運行的紊亂。因此,中醫婦科學中古有“嫉妒不孕”一說,《傅青主女科》中即有專治嫉妒不孕之“開郁種玉湯”。封建主義社會中,女性的交際范圍非常簡單,主婦與妾婢之問的相互嫉妒、婆媳關系、夫妻關系是古代女性情志內傷的主要因素。《濟陰綱目》中記載一方專治“婦人妒外家,誤夫無子,常服不妒。”另有一方專治“婢外家多郁,情不宣暢,經多不調,故難孕。”
而當今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不斷提高,在身份上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品,在經濟上不再寄人籬下。現代女性在承擔必要的家庭職責之外增加了職業職責,人際關系方面在家庭之外增加了職場社會關系。職場上的叱咤風云帶給現代女性的不僅僅是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有身體的疲憊與精神的壓力,爭強好勝的個性在處理家庭事務與家庭矛盾中未必是成功之道。女性走出家庭,走進社會,無論身體還是心理都增加了另外一層壓力。而社會地位的提高助長了現代女性爭強好勝的個性,反而并無助于緩沖身心的壓力。情志內傷致月經失調繼而不孕的因素更遠甚于古代女性。
《廣嗣紀要》云:“求子之道,男子貴清心寡欲,所以養其精;女子貴平心定意,所以養其血。”《家傳女科經驗摘奇》中記載“先察其心性,心性和平,故易治也,若性拗捩,為難治也。”在現代社會中,個性爭強好勝“性拗捩”的女強人不在少數,這樣的心性不利于沖任血海氣血和平,也不利于不孕癥的調治。當今社會治療女性不孕癥,恰當的心理疏導是不可缺少的治療手段。
4 現代生活習慣對生育的影響
《女科百問》有載:“婦人多因風冷而生諸疾”。《千金翼方》中關于風冷入侵的病因有如下記載:“婦人者,眾陰所集,常與濕居……行步風來,便利于懸廁之上,風從下入,便成十二痼疾”。生活在工業發達、意識開放的現代社會中的女性,“風冷”入侵的客觀因素更加復雜多樣。現代女性擺脫了封建禮教的束縛,服飾裝束不再象古代婦女那樣保守,超短裙、露背裝、露臍裝固然可以展示女性的形體美,然而空調、風扇無處不在的生活環境中,風寒之邪極易由肌表入侵繼而入里,甚至可直襲胞宮,久而久之致“胞胎冷不孕”。加之夏季貪涼飲冷,經期前后不知避忌,更為寒邪入侵創造了條件。正如《女科百問》所云“風冷乘虛而干之,或客于經絡,則氣血凝澀,不能溫養于肌膚,或人于腹內,則沖氣虧虛,不能消化于飲食,大腸虛則多利,子臟寒則不生。”傅青主指出:“寒冰之地,不生草木,重陰之淵,不長魚龍”。《內經》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女科百問》中有記載:“夫人將攝順理,則血氣調和,風寒暑濕不能為害。”向現代女性普及中醫調攝觀念也是減少不孕癥發病率的重要手段。
在當今社會,伴隨著社會模式的轉變,女性不孕癥的發病機理融入了許多新的因素。現代生活方式對女性生育功能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應引起中醫婦科醫家足夠的重視。在臨床工作中,時時注意提倡適齡婚育、倡導正確的飲食營養觀、開展適宜的心理疏導、推廣適宜的女性養生調攝觀是當今中醫婦科醫生的責任,也是治療當今不孕癥必不可少的手段。
(冉青珍,路潔,從中醫嗣育理論看現代生活方式對女性生育功能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2年第23卷第8期:2089-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