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 of lower extremity)在周圍血管中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好發于于從事持久站立工作者、
懷孕婦女、體力活動強度高或久坐少動動者,多見于下肢小腿。下肢靜脈曲張的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其中長時間站立的人群中,發生下肢靜脈曲張的可能性,較常人增加60% 。按血流動力學變化,可將下肢靜脈曲張分為血液倒流性和回流障礙性兩大類,前者主要為靜脈瓣膜關閉不全而不能制血液倒流;后者則為靜脈回流通道受阻而引起。其臨床表現主要是淺靜脈的曲張,其次為患肢腫脹、脹痛、酸脹或沉重感,小腿下段和踝部皮膚的營養障礙性病變,包括皮膚抓癢、濕疹、
皮炎、色素沉著和潰瘍形成等。西醫治療還是以手術為主,亦可配合藥物治療或硬化劑注射療法,但術后靜脈曲張的復發率在20%~30%之間 。中醫對本病早有認知,在治療發面有著獨特的優勢,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中醫文獻記載
下肢靜脈曲張相當于中醫學“筋瘤”、“臁瘡”等范疇。“筋瘤”首見于《靈樞?刺節真邪》,日“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得反發為筋瘤”,闡明了筋瘤的病因病機。《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闡述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表現。
“臁瘡”為慢性下肢潰瘍,屬“筋瘤”的后期并發癥,在古代文獻中還有“褲口瘡”、“褲風”(《證治準繩》)、“爛腿”(《外科證治全書》)等名 。臁瘡首見于《瘡瘍經驗全書》,謂“里外臁瘡,三里之旁,陰交之側生之者,……蓋因濕熱風毒相搏而至然也。”闡明臁瘡的發病特點及病因病機。《外科正宗?臁瘡論第七十四》云“臁瘡者,風熱濕毒相聚而成,有新久之別,內外之殊。新者只用三香膏,乳香法紙貼之自愈,……方可得愈。外臁多服四生丸,內臁多服腎氣丸妙。”闡述了臁瘡的病因病機及分期治法,強調了內外兼治。
病因病機
中醫學對下肢靜脈曲張有著獨特的見解,近年來隨著現代中醫學的發展,及各學者們的不斷研究進步,目前對認為引起下肢靜脈曲張的病因病機有:①氣虛血瘀證:錢愛云 認為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以致血瘀阻于脈道,脈絡滯塞不通,故彎曲成團。奚九一 認為下肢靜脈曲張與靜脈壁軟弱、靜脈瓣膜缺陷及肌肉泵功能減退有密切聯系,與中醫“氣虛下陷”的理論不謀而合。胡人匡 認為久立久行必傷及肝腎,腎氣虧虛,推動無力,則瘀血阻滯。蔡炳勤 結合中醫體質學說,闡述下肢靜脈曲張發病源頭在氣虛,病因多是由于久站或持重受力,勞則氣耗,損傷正氣。②濕熱下注證:周黎仁等 認為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由濕熱下注,瘀血凝滯所致。劉顯峰等 認為下肢靜脈性潰瘍多繼發于下肢靜脈曲張,多因濕熱、熱毒之邪侵襲機體,阻于脈絡,濕瘀互結,郁而化熱,導致熱盛肉腐。③寒凝血證瘀:受風寒或涉水淋雨,寒濕侵襲,凝結筋脈,筋攣血瘀,成塊成瘤,史默怡 認為本病以寒濕瘀結、氣血凝滯為標。④肝火亢盛證:《醫宗金鑒》曰:“夫肝統筋,怒氣動肝,則火盛血燥,致生筋瘤。”闡明了筋瘤乃可由肝火所致。
辨證論治
l氣虛血瘀證
主要證候為久站久行或勞累時瘤體增大,下墜不適感加重,皮膚張力輕;常伴氣短乏力,脘腹墜脹;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無力。蔡炳勤 創用“玉屏風散合芍藥甘草湯加味” 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及其并發癥,治法上以補氣為主,兼顧化癖祛濕、化痰消瘤。崔文學 以益氣升提為主,方用補中益氣湯化裁,佐以活血化瘀中藥,并配合合適的功能鍛煉,既可以增加肌肉的張力,也可以改善靜脈瓣膜的功能,療效顯著且復發率低。錢愛云等 治法上以益氣通絡活血為主,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張蒼 以益氣活血法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性水腫,在利水消腫的同時,更應注重補益脾腎之氣,以防己茯苓湯合當歸芍藥散基本方。程宇星等 治療上補氣行氣,活血化瘀,運用八珍湯加減治療靜脈曲張點式小切口術后患者,并與頭孢類抗生素組對照表明,八珍湯有利于術后患肢的疼痛、腫脹的早期恢復。王鳳蓮 治以益氣行水,活血利濕為主,可改善靜脈瓣膜功能、靜脈管壁彈性,降低毛細血管的滲透性,起效快,作用持久。張暉等 自擬方愈瘍湯治療下肢曲張靜脈抽剝術后患者,治以健脾益氣、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為主,用紗布浸藥劑后覆蓋于潰瘍處,有較好的燥濕收斂之效,可消炎消腫,改善局部微血
管通透性,促進潰瘍愈合。
2濕熱下注證
主要證候為小腿青筋怒張,局部發癢,紅腫,疼痛,或有潰破,滋水淋漓,瘡面腐暗;伴口渴,
便秘,小便黃赤,苔黃膩,脈滑數。奚九一 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將下肢靜脈曲張引起的并發癥統一概括為“下肢靜脈曲張炎變綜合征”,并總結出“因邪致瘀、祛邪為先” 的學術觀點,其中對于濕熱之邪引起的靜脈曲張伴慢性濕疹、郁血性皮炎、紫癜性皮炎、郁血性潰瘍(臁瘡)、淋巴腫,治以清利濕熱為主。孟素云 治法上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為主,以四妙勇安湯加味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嚴重潰瘍者結合甘黃膏外敷,并保持瘡面的清潔。段保亮 同樣采用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法,自擬解毒活血湯外治下肢靜脈曲張,該方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清潔創面,抗菌消炎和促進潰瘍愈合作用。陳友龍 以三妙散加味煎湯濕敷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性小腿潰瘍,該方清熱燥濕、活血解毒,能有效的抑制細菌生長,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潰瘍愈合,效果甚佳。
3寒凝瘀阻證
主要證候為瘤色紫暗,喜暖惡寒,下肢輕度腫脹酸痛;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長;舌淡暗,苔白膩,脈弦細。史默怡以溫經通脈、散寒通絡、活血祛瘀生新為法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方用當歸四逆湯加鹿角片,服藥期間亦可配合針灸、放血療法活血止痛,祛瘀生新。廖奕歆 以溫經散寒,祛瘀通絡之法治療寒凝瘀阻型下肢靜脈曲張,臨床上自擬桂辛紅花湯為基礎方。
4肝火亢盛證
主要證候為下肢筋脈怒張,紅腫,性急易怒,頭暈目眩,脅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弦數。楊華 以清肝法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治法上清肝解郁、健脾滲濕,方用清肝解郁滲濕散化裁。
5營衛失和證
主要證候為小腿青筋暴露,皮肉攣急,或伴下肢墜脹,水腫,舌淡紫,苔淡白,脈浮澀。吳振成等 采用桂枝湯加減方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方用桂枝湯加減,本方應用之妙在于在桂枝湯調和營衛的基礎上,重用赤芍和白芍,并加入活血化瘀,理氣通陽,祛痰散結之品。諸藥組合,調和營衛,宣通陽氣,營血歸經,肢節營榮。
小 結
下肢靜脈曲張是臨床常見的
周圍血管疾病,病程較長,甚則并發下肢靜脈性潰瘍,經久不愈,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已成為當前臨床的疑難雜癥之一。西醫治療以手術為主,中醫治療對于下肢靜脈曲張術后的調理有著顯著地療效,有利于疼痛的好轉,腫脹的消失,患者生存質量的提高,中西結合治療可以有效的降低下肢靜脈曲張術后的復發率。但臨 床上沒有統一標準的中醫辨證診療體系,如何規范和完善中醫病因病機、辨證分型,發揮中西結合的最大優勢。仍是我們目前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參考來源:下肢靜脈曲張中醫辨證論治研究概況,姜斌賢,中醫藥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