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脾切除術后,有部分患者并發門靜脈系統血栓,引發腹脹、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麻痹性腸梗阻等臨床表現,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因此,術后早期診斷門靜脈系統血栓尤為重要。本文旨在探討彩色多普勒在脾切除術后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收集2000年1月~2005年1月脾切除術共364例,術前超聲檢查均未發現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術后常規做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共發現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24例,并經CT對比增強掃描或MRAP證實。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齡32~65歲,平均56歲。22例患
肝硬化門脈高壓,1例患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例患慢性粒細胞性
白血病。
1.2 儀器 使用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凸陣探頭,探頭頻率3~5MHz。
1.3 方法 脾切除術后彩色多普勒超聲動態連續監測門脈系統3個月,術后1個月內每周1次,以后每2周1次。患者平臥位和左側臥位,用3~5MHz探頭檢查門靜脈、脾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觀察靜脈內血流填充情況,用脈沖多普勒測量血流速度,體瘦患者必要時換用高頻探頭,觀察腔內結構、有無血栓、形成狹窄程度及血流動力學改變情況。
2 結果
超聲檢查脾切除術后門靜脈系統血栓發病率為6.9%,主要發生于肝硬化及血液病患者。超聲聲像圖改變:(1)閉塞型15例,門靜脈系統管腔內徑增寬,內充滿低回聲,彩色多普勒示管腔內無血流;(2)狹窄型9例,門靜脈系統管腔狹窄,內見片狀低回聲吸附于管壁,彩色血流偏心、纖細、明亮,脈沖多普勒測及血流速加快。血栓發生于門靜脈左支6例,右支4例,左支伴主干6例,主干2例,腸系膜上靜脈2例,脾靜脈4例。出現血栓為術后3~20天。所有患者經溶栓治療時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監測,至3個月時,17例血栓完全溶解,7例血栓部分溶解管腔部分再通。
3 討論
門靜脈血栓形成分原發性和繼發性,本組脾切除術后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屬繼發性,其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血管內因素與血管壁因素是影響血栓形成的兩個主要方面。在肝硬化時兩者同時參與門靜脈系統血栓,因門脈高壓使門靜脈的血流狀態發生明顯的變化,血流速度減慢、淤滯甚至逆流,這種門脈高壓和門脈系統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將緩慢地促進門靜脈壁的硬化和局限性增厚,這些都為血栓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2)血流動力學改變。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后,門脈壓明顯低于術前,門靜脈主干流量及血流速度均高于術前,因此戴植本等[1]認為術后門脈血流量增加,血流速度增快,易使門脈系統血流狀態改變,甚至形成局部渦流,易發生血栓。(3)脾切除術后血小板濃度增高[1]。脾臟能清除衰老變形的血小板,并能分泌體液因子抑制骨髓造血細胞的成熟與釋放,從而使血小板在血液中保持一定的濃度。當脾切除后,脾臟失去原有功能,血小板濃度可增高30%~100%,高峰在術后7~20天,持續6天~3年。(4)血液高凝狀態。高克昌[2]發現門脈高壓脾切除術后第2天,凝血因子Ⅷ、Ⅷ因子相關抗原含量即升高,而抗凝血酶活性降低。另外,脾切除術后脾靜脈形成盲端,易致血栓形成繁衍;手術中脾靜脈撕裂或內膜損傷,易發生脾靜脈血栓。
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后主要臨床表現為難治性腹水、血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麻痹性腸梗阻。特別是腸系膜上靜脈血栓形成后,易發生麻痹性腸梗阻,導致腸壞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門靜脈系統血栓一經診斷,應馬上給予抗凝、溶栓、祛聚治療,其目的不僅是使血栓縮小,更重要的是防止血栓進一步增大,以免蔓延至腸系膜上靜脈,引起嚴重的后果。超聲能夠早期發現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使臨床醫生能夠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本組診斷附壁血栓9例,臨床無明顯癥狀,于發現當天即予以相關治療,彩色多普勒動態監測血栓均逐漸縮小直至消失,為臨床早期診斷及治療效果的評判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在檢查中還要注意觀察腹腔腸管有無擴張、腸蠕動情況及腸間隙有無積液,這些都對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本組15例門靜脈系統完全阻塞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腸管擴張、蠕動減弱及腹腔積液,其中2例患者是術后2周在做腹部檢查時首先發現腹水,治療后效果不明顯,再次復查時發現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具有操作簡便、無創、重復性好、價格低廉以及術后追蹤、隨訪方便等優點,成為脾切除術后門靜脈系統血栓診斷與治療效果評判的首選方法。(參考文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脾切除后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中的應用,楊桂榮,中華現代影像學雜志2006年第3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