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AS)是發生
心腦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學基礎。傳統觀點認為AS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緩慢發展而形成的不可逆病變,故將治療的重點集中于因AS導致的疾病如腦梗死、心肌梗死等。現在研究證明,經過一定的治療,AS可以不再發展,甚至原有的病變可以逆轉。他汀類藥物治療可以降脂、降低心血管事件危險,這已被國內外大量的臨床研究所證實。我們的重點旨在觀察辛伐他汀(舒降之)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2例患者選自我院2002年1月—2005年6月門診、住院及企業體檢人員,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和/或頸動脈斑塊。原發疾病有腦梗死、
高血壓病、2型
糖尿病及
冠心病。將122例患者隨機分為二組:觀察組64例,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齡(67.4±12.8)歲,其中腦梗死14例,高血壓病18例,2型糖尿病16例,冠心病16例,56例并發血脂異常,65%(42/64)的患者并發2種或2種以上的疾病;對照組58例,男34例,女24例,平均年齡(68.2±10.8)歲,其中腦梗死13例,高血壓病16例,2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5例,51例并發血脂異常,67%(39/58)的患者并發2種或2種以上的疾病。二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原發疾病等方面差異無統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辛伐他汀(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0mg/d,睡前服用;對照組應用腸溶阿司匹林(沈陽萬隆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根據患者體重不同分別給予100~150mg/d,晚餐后服用。二組均連續服用6個月,治療期間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及原發疾病服用藥物與治療前基本保持不變。
1.3 觀察指標 二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均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頸動脈。采用GE公司生產的GE400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5~10MHz),檢查時患者取平臥位,頸部后仰,探頭置于頸部下頜角后方,縱行由前向側后方逐漸移動,尋找最清晰的顯像部位,再用橫截面掃描觀察血管內膜中層的形態改變。掃描范圍包括左右頸動脈膨大部、左右頸總動脈、左右頸內動脈、左右頸外動脈。以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增厚和頸動脈斑塊作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評價指標,IMT的定義為:頸動脈系統血管壁縱向超聲顯像圖上有由相對較低回聲分隔的2條平行線,內線為內膜與管腔的分界線,外線為中外膜分界線,其間距離即為IMT。IMT增厚的定義為:頸動脈系統任意一點最大IMT水平≥0.1cm[1];頸動脈斑塊的定義為:頸動脈系統的任意一個血管節段(無論近側壁還是遠側壁)存在突入管腔的回聲結構,表面不光滑或局部IMT≥0.13cm[2]。在縱切面上測量斑塊的最大厚度(Tmax),計算其橫切面最大面積(Smax),并統計斑塊數量。每月測量1次肝腎功能、血流變、血糖及血壓。觀察二組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如心絞痛、AMI、
腦卒中、TIA等。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1)二組治療前后IMT、Tmax、Smax的變化比較 見表1。2)二組患者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觀察組患者發生3例心絞痛、2例TIA,對照組患者發生5例心絞痛、3例TIA,二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二組治療前后斑塊數量無減少。4)觀察組患者血脂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二組治療前后IMT、Tmax、Smax的變化比較(略)
3 討論
AS是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學基礎,并且從青少年時期就已經開始[3]。從AS產生到發生心
腦血管病往往要經過數十年的時間,與出現臨床表現后再進行治療相比,在臨床前期了解影響AS發生發展的因素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全面控制危險因素,以延緩乃至逆轉AS的發生發展,從而控制心腦血管病發生發展將會獲得更大的收益。AS斑塊主要由血管平滑肌細胞、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細胞外基質及細胞內外的脂質(主要是LDL-C)構成,任何一種成分的減少均可使斑塊體積減小。已有證據證實他汀類藥物除有調/降脂作用外,尚可明顯降低炎性因子,改善內皮功能,有利于穩定斑塊,減少心臟事件發生[4-6]。本研究表明,辛伐他汀能使頸動脈IMT變薄,斑塊體積減小,LDL-C降低。可能與以下機制有關:①LDL-C的降低造成斑塊內外膽固醇濃度梯度,有利于斑塊內脂質的清除,減少泡沫細胞形成和LDL-C對內皮細胞的毒性;②HDL-C的逆向轉運作用,將游離膽固醇帶出血管壁,返回肝臟降解;③通過抑制PDGF、TGF-β1和bFGF的表達,減少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④抗氧化作用。通過HDL-C抑制金屬離子介導的LDL-C的氧化修飾,并具有攝取、儲存、轉運及清除過氧化物質的作用;⑤促進平滑肌細胞的凋亡;⑥抑制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釋放炎性細胞因子。可見辛伐他汀除降脂外,還通過抗炎癥反應、影響血管生理指標等作用而影響AS的過程,這已為ARBITER、REVERSAL、PROVEIT等多項大規模臨床研究所證實。服用腸溶阿司匹林的對照組IMT和斑塊大小無明顯變化,提示阿司匹林對已形成的AS無肯定治療作用。AS是全身動脈性疾病,頸動脈、腦動脈、冠狀動脈等同時經歷AS過程,而IMT增厚是早期動脈硬化發生的標志性改變,通過無創性頸動脈彩超檢測IMT是診斷早期動脈硬化的有效指標,而且經濟易行。循證醫學研究結果證明,有效的控制促AS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
高血脂、糖尿病等,對伴有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以延緩或逆轉AS的發展,對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根據近年來國內外他汀類藥物臨床研究和本組資料觀察結果,辛伐他汀安全、有效、耐受性好,副作用少,可作為伴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常規用藥。本研究不足的是辛伐他汀劑量未用到大規模臨床研究采用的40mg/d治療劑量,治療時間僅6個月,可能對臨床研究結果有一定影響。(參考文獻:辛伐他汀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療效觀察,張秀玲,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7年第10卷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