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自2000年7月至2003年11月共收治深靜脈血栓238例,其中大部分經藥物溶栓治療效果較好,但有32例35側肢體(包括股青腫及股白腫17例)經藥物溶栓治療效果不明顯,具有患肢腫脹加重的趨勢,對這32例病人全部行股靜脈切開取栓術,術后給予抗炎溶栓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2例病人中,男19例,女13例。最大年齡84歲,最小年齡31歲,平均50.2歲。左下肢患者23例,右下肢患者12例,雙側下肢患者3例。病程多為3~10 d,最長21 d。
1.2 診斷
術前所有病人均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及靜脈造影檢查,證實為混合型26例,中央型6例,其中達到股青腫或股白腫者17例,所有病人血栓阻塞最重的部位均是髂靜脈及股總靜脈。
1.3 治療
所有病人手術前均給予溶栓、抗凝祛聚等藥物治療1~3 d,未見病情緩解,且有加重趨勢。所有病人均行患肢股總靜脈切開,Fogarty球囊取栓管取栓32例。髂靜脈、股總靜脈用Fogarty取栓,遠端靜脈用擠壓法取栓,用靜脈取栓管取栓3例,術后給予抗炎溶栓、抗凝祛聚等治療,病人患肢均基本恢復正常,其中1例病人在術中出現輕度肺栓塞,經溶栓、氣管插管帶
呼吸機等治療24 h后生命指征平穩。取出血栓栓子最長達60 cm,最大直徑達2.3 cm。
2 結果
手術治療后,32例患者肢體腫脹程度及顏色均較手術前明顯改善,肢體腫脹明顯減輕,患肢周徑術前與術后兩周相比, 膝上15 cm處相差(8.5±2.5) cm, 膝下15cm處相差(5.8±1.2) cm, 皮膚顏色由紫紅色變為正常皮膚顏色,有20側肢體皮膚溫度由發涼改善至正常。術后21~30 d,患肢與健側肢體相比基本接近正常,即患肢周徑與健側周徑相差小于1 cm。1個月后下地活動自如。經彩超證實有效率達98%。
3 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在西方國家發病率非常高,在我國,DVT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因下肢深靜脈血栓導致肺栓塞猝死的病例亦逐年增多,因此,醫學界廣泛重視DVT的治療。過去,治療DVT時常施行手術取栓術,但現在已逐漸放棄做該種手術治療,特別是自纖溶藥物在臨床得以廣泛應用以來,就更少采用手術取栓法治療DVT。事實上,到底是宜采用手術或非手術治療DVT仍存在爭論。Juhan等[1]認為靜脈取栓術比藥物溶栓更有效。雖然大部分病人藥物溶栓效果良好,并在介入引導下置管于患肢靜脈內,行持續藥物溶栓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但仍有部分病人靠單純藥物溶栓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進行傳統的手術治療,即靜脈切開行Fogarty導管取栓術。本組32例患者以髂靜脈、股靜脈、腘靜脈血栓形成為主,從取出的大量血栓來看,藥物溶栓是不可能完全治愈的。董國祥亦認為髂靜脈、股靜脈、腘靜脈血栓的病人應先行靜脈切開取栓術,再行藥物溶栓治療的效果更好[2]。這與本組病例治療情況一致。另外,既往手術取栓術只適用于病程不超過72 h, 甚至有人限制在48 h內的新鮮血栓[3]。但本組病人病程均超過48 h,最短時間也在血栓形成后72 h,手術治療效果依然良好。雖本組病人均未放置下腔靜脈濾網,但在深靜脈血栓形成后,放置下腔靜脈濾網有利于防止發生肺、心等重要器官栓塞。然而,因下腔靜脈濾網價格昂貴,在現階段經濟條件下還無法普及應用。(參考文獻:靜脈切開取栓術在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體會,陳福軍,局解手術學雜志2004年第13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