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剖宮產術后嚴重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約為0.61‰~1.5‰[1] ,剖宮產進一步增加了發生產后DVT的風險。當靜脈血栓脫落時,血栓的全部或一部分隨著血流到達肺部,引起急性肺栓塞,嚴重威脅產婦的生命安全,是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和關注。為了使剖宮產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措施規范化,我科對2003年剖宮產術后產婦實施深靜血栓形成的危險度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實施不同的護理預防措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3年在我科剖宮產術的產婦共584例,全部列為防治對象,對產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進行評分,以積分多少分為低危、中危、高危3個組分別予不同的護理措施預防,以同一標準監測評價效果。
1.2 方法
1.2.1 DVT危險度評分及分組方法 對產婦術前及施術危險因素按表1進行評分,凡總分<2分者為低危險度組;2~4分為中危險度組;5分及以上為高危險度組。
表1 剖宮產術后產婦DVT危險因素評分表(略)
注:根據評分標準,DVT低危組316例,中危組231例,高危組37例。
1.2.2 護理措施 對低危險組的預防措施以加強宣教為主,將”預防剖宮產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知識由主管護士向產婦及家屬進行講解,并囑產婦術后6h開始床上翻身及下肢緩慢抬腿屈膝運動,早期下床活動,避免長時間半臥位,不放膝墊,余按剖宮產術后常規護理。中危組的預防措施除低危組的宣教和常規護理外,產婦術后2h開始即由主管護士協助翻身變換體位,下肢抬腿屈膝運動,每隔2h1次,并記錄于床頭翻身卡上,作為交接班的主要內容之一,并將進全流食的時間由低危組的產后24h提前到產后6h,以促進腸蠕動的恢復,減少靜脈輸液量和輸液時間,改善產婦的營養狀況和內環境。基礎護理措施如床上擦浴、肌肉按摩防臥瘡、會陰消毒抹洗等按規程由護理班護士執行。高危組產婦除執行低、中危組的護理措施外,術后鼓勵產婦深呼吸,每小時12~15次,以增加膈肌運動,減少胸腔壓力,促進血液循環。按醫囑術后第一天給予少劑量阿司匹林、潘生丁進行預防性用藥 [1] ,護士密切觀察用藥副作用,并加強防止產后出血措施,避免各種感染。
1.3 監測評估方法 由主管護士對產婦住院期間進行動態監測記錄產婦是否有肢體疼痛與腫脹,是否有小腿肌肉、窩內收肌及下肢股靜脈壓痛,Homans征是否陽性,以及是否有肢體青紫、肢體周徑增大、肺栓塞表現等,出院后由社區護士上門隨訪。
2 結果
根據評分結果,對3個不同層次的危險度組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所有研究對象均未發現有肢圍增粗、疼痛以及肢體青紫,未發現小腿肌肉、窩內收肌及下肢股靜脈有壓痛者,未見有Homans征陽性者,社區護士上門訪視也未發現異常和預防性治療護理并發癥。
3 討論
3.1 正確評估剖宮產術后發生DVT的危險因素 這是針對性地做好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工作的關鍵。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礎是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三大因素。妊娠時,由于子宮的迅速增大和胎盤血循環的需要,導致盆腔血管擴張,血流緩慢,有助于靜脈血栓形成,特別好發于靜脈瓣和血管分支處。凡是釀成靜脈壁損傷者均有利于血栓形成,由產褥感染致血管周圍組織的化膿性炎癥,均可損傷靜脈管壁的內膜,使血小板黏附在病變的內膜上,進而發展成血栓。孕婦凝血因子和血漿纖維蛋白原均增加,因而處于高凝和抗凝功能的削弱狀態,故孕產婦易發生DVT [1] 。年齡>35歲、肥胖、經產、多胎以及術前長期住院安胎,術后長時間臥床的產婦伴有靜脈血流緩慢,故DVT的發生風險升高。特別行剖宮產麻醉時靜脈壁平滑肌松馳使內皮細胞受牽拉而膠原暴露,術時出血輸血,術后取半臥位或膝下墊枕呈屈曲狀,造成下肢和盆腔靜脈血流緩慢,加之手術后有腸脹氣及傷口疼痛使呼吸淺慢以致下肢和盆腔靜脈回流障礙,從而發生血栓栓塞。故剖宮產術后并發DVT機會較陰道分娩高。此外,妊娠合并
糖尿病、妊高征、嚴重的靜脈曲張、有靜脈血栓形成史以及血凝異常疾病者均可增加剖宮產術后發生DVT的風險。
3.2 對剖宮產術后產婦進行DVT危險程度評估 這能使護理人員對DVT危險因素有一個綜合的全局觀念。通過分析,找出DVT形成的護理問題,突出重點,有目標地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使剖宮產術后DVT的預防更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據DVT易患的危險程度高低進行分組預防,可提高護理質量,減少預防性治療的并發癥。實踐證明:對剖宮產術后DVT易患中低危險度組實施宣教,適度活動及早進食,減少輸液時間,加強基礎護理,改善產婦體內環境的積極性護理干預措施簡便、安全、有效。對DVT易患高危險度組給予小劑量預防性用藥,密切監測,并未發現有預防性治療的并發癥。因此,剖宮產術后易發生深靜脈血栓,預防工作的關鍵是有針對性地實施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參考文獻:剖宮產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及護理對策,朱佩英,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4年第1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