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外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現將我院剖宮產術后并發DVT 15例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1年1月~2004年1月行剖宮產1080例,術后并發DVT 15例,年齡23~38歲,體重60~75kg,臨床表現為下肢疼痛、腫脹、增粗、皮膚蒼白或發紺,皮溫低,術后持續發熱(37.5℃~38.5℃),血象偏高。15例并發DVT的患者中妊高征6例,肥胖者4例。
1.2 診斷方法 除臨床癥狀、體征外,主要通過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影(彩超)、CT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診。本組彩超檢查12例,CT檢查2例,核磁共振檢查1例。
1.3 治療方法 患者除采取抬高患肢、臥床休息及大劑量廣譜抗生素抗炎治療外,在無抗凝治療禁忌證的情況下主要采取抗凝治療,(1)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速避凝0.4ml,每日1次,臍周皮下注射,連續7日。后3天加服華法令6mg,每日1次,3天后3mg,每日1次,使凝血酶原時間維持在正常值的1.5倍。(2)普通肝素抗凝治療:肝素50mg加生理鹽水500ml,靜滴5~7天。每4~6h用三管法監測凝血時間,維持凝血時間在20~30min為宜。也可監測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使APTT維持在正常值的1.5~2倍。停用肝素前3天,宜加用華法令。(3)溶栓治療:適用于病程不超過72h,且無出血傾向的病例,應用尿激酶20萬U加5%葡萄糖250ml,于患肢足背靜脈滴入,每日1次,連續2~3天后改用肝素抗凝治療。
2 結果
5例采用速避凝抗凝治療,10例采用普通肝素治療,7~15天內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一例有新鮮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發生。
3 討論
本組患者多為妊高征及肥胖,由于本身血壓高、血流緩慢,產后失血、致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加上麻醉后周圍血管擴張,術后臥床,活動減少,血流瘀滯,手術造成靜脈血管壁的損傷及不同程度的感染是造成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其診斷方法目前以彩超血流顯像最理想,其優點為非創傷性、經濟而且準確率高。DVT一旦確診應立即治療,治療方法以可視病情輕重、病程長短而選擇抗凝、溶栓治療。另外,治療期間應給予足量的抗生素、溶栓治療,越早越好,一般不超過72h。
對于妊高征、肥胖合并感染的病人,雖然沒有下肢疼痛、腫脹等臨床表現。但我們認為有DVT發病傾向,應采取預防性治療。2005年間我們對10例妊高征剖宮產后的病人,予速避凝治療或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復方丹參靜脈滴注加服阿司匹林,且無需實驗室監測APTT、TT等。治療期間無一例出血傾向,且如期愈合。(參考文獻:剖宮產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15例分析,趙衛紅,中華中西醫雜志2005年第6卷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