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產后嚴重并發癥之一,妊娠期發病率為0.13‰~0.50‰,產褥期為0.61‰~1.50‰,剖宮產后DVT發生機會增高。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3年10月~2004年10月收治的產婦300例,平均年齡26.6歲,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級各150例。其中剖宮產90例,自然分娩210例。
1.2 研究方法 觀察組于產后采用穴位按摩儀按摩雙側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每日2次,每次按摩1h。對照組未采取任何措施。
1.3 觀察方法 所有患者于產前、產后即時與治療2日后晨行下肢血流測定,雙側放松伸直位,以彩色多普勒測定靜脈血流速度,測量時探頭輕壓皮膚,于彩色血流最明亮、圖像最清晰處測量血流最大值及血管內徑,攝血流圖譜。
專人負責產后3日內每日測下肢周徑,于內踝上20cm測周 徑,并詢問臨床癥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產前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 見表1。產后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表1 產前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 (略)
2.2 產后即時及治療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 見表2。觀察組治療前后血流速度及血管內徑對照,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對照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
表2 產后即時及治療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 (略)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無下肢不適等臨床癥狀,對照組產后2天有15例主訴小腿酸、脹痛,但測量下肢周徑差異無顯著性。
3 討論
3.1 產后形成DVT的病因及高危因素
3.1.1 病因 (1)妊娠期對下肢靜脈、髂靜脈產生壓迫,靜脈血流不暢,出現充血瘀滯,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同時影響血中活化的凝血因子被肝臟代謝和被抑制因子中和、滅活,分娩時盆腔靜脈受損,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增加;(2)妊娠期凝血因子除Ⅵ、Ⅶ因子濃度下降外,其他因子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以纖維蛋白原最為顯著,血液呈高凝狀態,一旦有血管損傷、出血,則很容易凝固、止血;同時,孕婦抗凝系統異常,該系統能抑制血栓因子的激活,對抗妊娠期的高凝傾向。
3.1.2 存在高危因素者 有心臟病病史的孕婦;多胎妊娠或經產婦;高齡與肥胖孕婦;行剖宮產的產婦,尤其有其他產科合并癥的產婦;孕期或產褥期長期臥床的孕產婦;存在其他已知遺傳性或獲得性血栓性疾病的孕婦。
3.2 穴位按摩預防DVT的機制 產后給予足三里、三陰交脈沖式按摩,可以改善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使腓腸肌有節律收縮,加強肌肉內靜脈血流速度,減少靜脈血流瘀滯。治療后彩超監測血流速度增加,克服了血流緩慢導致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針刺穴位可降血脂,降低心肌耗氧量,艾灸可降低血液凝聚作用,調氣化瘀。三陰交穴屬于足太陰脾經,又為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之交匯穴,統治肝、脾、腎三陰經所主疾病,有健脾和胃、養肝益腎之功。穴位按摩無創傷,安全可靠,方法簡便,患者無恐懼感,便于普及。(參考文獻:產后穴位按摩預防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觀察,陳麗江, 中華現代婦產科學雜志2005年第2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