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血管增多是其重要的病理學特征。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認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已知最強、最主要的誘導血管發生的生長因子,還能誘導其他細胞因子的表達增強及表達VEGF受體的單核細胞的遷移[1]。幾乎所有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生長因子如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都能上調平滑肌細胞(SMC)、巨噬細胞和其他細胞中VEGF的表達[2]。我們應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分別檢測VEGF和 TGF-β在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中的表達情況,以分析它們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和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收集47例2004~2005年尸檢冠狀動脈蠟塊標本,年齡21~70歲,平均(46.6±16.2)歲。
1.2 常規病理學檢查及分組 將HE染色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根據其基本病變的形成將病例分為3組:正常組11例,脂紋期8例,斑塊期28例。
1.3 試劑 兔抗人VEGF多克隆抗體及兔抗人TGF-β多克隆抗體均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P超敏試劑盒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公司。三種抗體均為濃縮型,其工作濃度為1∶100。
1.4 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將蠟塊連續切片,采用SP法染色后,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在胞膜或胞漿處有棕黃色或棕褐色顆粒狀物質,呈網格狀或環狀沉淀者為陽性細胞[3]。在高倍顯微鏡下(10×40)任選10個視野,分別計數VEGF和TGF-β的陽性細胞數,計算平均值。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0.0統計軟件中的秩和檢驗及相關檢驗。
2 結果
2.1 VEGF和TGF-β在冠狀動脈中的分布特點 VEGF在SMC和巨噬細胞中有表達,在斑塊中表達最高。TGF-β在內皮細胞(EC)、SMC和成纖維細胞中有表達,在脂紋期表達最高。
2.2 冠狀動脈中表達VEDF和TGF-β的陽性細胞數 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各期中,VEGF的表達呈遞增趨勢,其陽性細胞數在斑塊期最多,與正常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TGF-β的陽性細胞數在脂紋期最多,各期與正常組相比均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
2.3 VEGF與TGF-β表達的相關性 對全部病例VEGF與TGF-β的表達進行相關性檢驗,發現兩者的表達呈正相關(r=0.35,P<0.01)。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其發病機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近年來,研究表明生長因子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VEGF和TGF-β在人動脈粥樣硬化病灶中的變化報道甚少[4]。
作為動脈血管壁主要細胞成分的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含有VEGF基因[5]。動脈粥樣硬化狀態下,VSMC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下,可由收縮型轉化為分泌型,分泌VEGF。本實驗表明,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SMC和巨噬細胞都有VEGF的強表達,VEGF陽性細胞數目與內膜血管化程度呈正相關,且VEGF陽性細胞的分布與新生血管的分布高度一致,即主要位于斑塊肩部與纖維帽部位。因此,VEGF在血管壁血管發生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6]。
TGF-β與VSMC的遷移和增殖密切相關,是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發展的促進因子和增強因子[7]。其最明顯的生物學特征是促進VSMC的遷移、增殖和在血管壁細胞外基質沉積。通過促進VSMC表型轉化和增殖,刺激VSMC合成膠原增多,從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過程。本實驗發現,TGF-β在VSMC、EC和成纖維細胞中為陽性,主要位于核周的胞漿中,與VEGF的表達具有相關性。說明TGF-β可能具有促進VSMC分泌VEGF增加的作用。
總之,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本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病灶中VEGF、TGF-Β的表達增加,且具有相關性,提示二者可能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如能進一步從基因水平研究二者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中的機制,必將對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和治療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參考文獻: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轉化生長因子β在人動脈粥樣硬化病灶中的表達,梁 萍,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7年第4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