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難復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予胺碘酮靜脈注射液150 mg溶于5%葡萄糖液20 ml 15 min內緩慢靜脈注射,無效的間隔15 min后重復1次,再以0.5~1 mg/min維持靜脈滴注,12例病人同時口服胺碘酮。
結果 20例快速心律失常均被有效控制。
結論 胺碘酮有較強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它對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及預激綜合征伴發的心律失常均有很好的療效。
[關鍵詞] 快速心律失常;胺碘酮;靜脈注射
胺碘酮是一種具有廣泛、多種而獨特電生理效應和藥理作用的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近年來,廣泛用于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特別是利多卡因、心律平等藥物常規治療劑量無效時,短時間內靜脈大劑量注射胺碘酮往往有效。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6月對20例快速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在應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無效時,采用胺碘酮靜脈注射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50~70歲。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5例;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3例;快速房顫3例;
冠心病合并左心衰、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5例;室上速4例。其中1例AMI合并三度房室傳導阻滯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入院后安置臨時起搏;4例陣發性室上速(PSVT)患者經食管調搏超速抑制無效;3例室性心動過速持續時間超過30 s,有明顯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有除顫史。20例入院時檢驗血K+、Na+、Mg2+、CI-均正常,甲狀腺功能正常。入院后均經靜脈注射利多卡因或心律平治療無效。
1.2 方法 胺碘酮靜脈注射液150 mg溶于5%葡萄糖液20 ml,15 min內緩慢靜脈注射,無效的間隔15 min后重復1次,再以0.5~1 mg/min維持靜脈滴注,有12例病人同時口服胺碘酮。在第一個24 h內靜脈胺碘酮總用量小于1500 mg。
2 結果
20例快速心律失常均被有效控制,其中10例在靜脈注射胺碘酮2 h內快速心律失常被控制,6例在24 h內得到控制,4例在96 h內被控制。用藥前后 QTc無明顯變化,無因胺碘酮導致或加重心功能不全,未出現或加重房室傳導阻滯或竇性心動過緩。
20例中3例靜脈注射胺碘酮時出現
低血壓,經加用多巴胺1 h內血壓恢復正常,3例合并心衰病人心衰未加重。5例出現靜脈炎經用硫酸鎂冷敷后痊愈。
3 討論
胺碘酮為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主要電生理作用為抑制鉀通道延長不應期及復極時間,并且有非競爭性β受體阻滯作用,即胺碘酮具有Ⅰ、Ⅱ、Ⅲ、Ⅳ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同時兼有擴張冠狀動脈、減輕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因而成為一種高效、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它對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及預激綜合征伴發的心律失常均有很好的療效,且胺碘酮無負性肌力作用,有很好的血流動力學效應。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地位曾經一度受到置疑。主要因其有肺毒性,并可誘發甲狀腺功能障礙。近年臨床實驗表明:長期小劑量(100~200 mg/d)及短期較大劑量應用,其副作用發生率較低,即使發生,早期停藥,大多可逆轉。但由于胺碘酮同時阻滯鉀通道,由于低鉀、低鎂和心動過緩,或同時應用了延長心肌復極類藥物,可引起尖端扭轉室速(TDP),其發生率<1%。胺碘酮的早期副作用還包括嚴重的心動過緩。但靜脈注射胺碘酮后首先不表現其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的作用,而只有Ⅰ類藥物的頻率依賴性鈉通道阻滯作用、Ⅱ類藥物的抗腎上腺素能作用以及Ⅳ類藥物的鈣通道阻滯作用。所以用藥時要注意保持電解質特別是血鉀、血鎂的平衡,要保持QTc正常,并需注意藥物禁忌證和藥物相互作用,以避免或減少TDP及心動過緩的發生。
一般認為,24 h靜脈用量1500 mg是安全的。Chow認為短期大劑量靜脈應用胺碘酮無QTc延長現象,故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極低[1]。由于靜脈給藥后血漿濃度很快下降,故幾乎無肺毒性、甲狀腺及肝功能的損害,但心臟毒性的發生如血壓下降、室性心律失常及房室傳導阻滯還應引起重視[2]。
通過本組治療,我們有如下體會:(1)胺碘酮靜注負荷量不滿意時,可追加負荷量,直至快速心律失常終止或血流動力學穩定。胺碘酮中溶酶有減輕周圍血管張力作用,須緩慢注射。如出現血壓下降,可靜脈點滴多巴胺維持血壓,若治療過程中出現低血壓且對兒茶酚胺藥物無效時,應終止應用,用藥強調個性化;(2)胺碘酮起效慢,靜注同時加口服,這樣既可縮短藥物起效時間,又可穩定血藥濃度,防止心律失常復發;(3)大劑量胺碘酮靜脈應用時,可引起個別病人心動過緩,為此要進行心電監測、十二導聯心電圖,測血壓、心率、校正QTc,必要時安裝臨時起搏器;(4)用藥期間要保持電解質、酸堿平衡等內環境穩定,應保持血K+>4.0 mmol/L;(5)用藥期間要定期檢查肝功能、甲狀腺功能及X線胸片。綜上可見,短時間靜脈應用較大劑量胺碘酮治療快速心律失常較為安全有效,但用藥過程中要監護心律、心率及血流動力學變化。(參考文獻:胺碘酮靜脈注射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20例臨床觀察,許景秀,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6年第3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