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死亡率較高。由于高原地區空氣稀薄,使血液中氧飽和度和氧分壓低于平原人,肺心病發生率更高,且預后較差。據統計西寧地區因肺心病死亡的僅次于
腦出血,是老年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且隨海拔增高死亡率升高[1]。心律失常是肺心病常見的并發癥,如治療不及時,是導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2]。我院地處青海西寧市,平均海拔約2300米,處于高海拔地區, 因肺心病住院的老年病人占住院病人較高的比例,本研究回顧分析我院住院的高原肺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特點。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回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約在我院住院的老年肺心病具有完整病例資料的患者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齡61~74歲,平均67歲。診斷標磚按1997 年全國肺心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均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心律失常。原發病:慢性
支氣管炎肺氣腫35 例,支氣管
哮喘4 例,肺結核2 例,支氣管擴張癥2 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已接受常規心電圖檢查,對危重病人住院期間進行動態心電圖監測。各型心律失常按其各自診斷標準統計。
2 結果
2.1 31例患者有心律失常,占72.09%,心律失常類型按竇性、房性、交界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傳導阻滯類型進行分類統計。單純型:房早9例,心房顫動5例,心房撲動1例,二聯律2例,三聯律1例,房室傳導阻滯1例,完全右心室傳導阻滯1例,右束支傳導阻滯1例。復合型10例,房早合并傳導阻滯6例,室上性心動過速合并室早2例,房顫合并右束支 傳導阻滯1例,房早伴二聯律合并傳導阻滯1例。
2.2 單一心律失常21例,占病人總數的48.84%, 發生心力衰竭3例,發生率為14.29%,經治療糾正后病情好轉;兩種以及兩種以上心律失常患者10例,占全部病人的23.26%,發生心力衰竭5例,發生率為50%,經治療后病情無好轉,死亡3例。
3 討論
3.1 高原肺心病心律失常的多樣性 從本組資料來看,高原老年人肺心病的心律失常比較常見,以期前收縮最常見,其次是室上性心律失常,傳導阻滯發生率也非常高,說明高原地區老年肺心病患者長期處于缺氧狀態,使心肌細胞和傳導細胞受到損害,導致心肌細胞異位起搏點興奮性增高;上述心律失常,既可單一出現,又可聯合出現,說明缺氧對心臟的損害是多方面的,同時缺氧對心臟的損害無一定的選擇性。
3.2 心律失常可反映高原肺心病的病情嚴重程度 本組資料顯示,同一患者可出現多種心律失常,即兩種及兩種以上心律失常,包括傳導阻滯。從單一個體來看,發生心力衰竭與心律失常無必然聯系,因為發生心力衰竭的根本原因是心臟前后負荷、心肌收縮能力即與心臟的整體功能狀況有關;但從整個人群來看,多種心律失常發生心力衰竭的比例較單一心律失常高,前者是后者的3.5倍,說明多種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普遍較重,心律失常可間接反映缺氧對心臟的損害程度,與高原肺心病的病情嚴重性有一定關系。并且合并多種心律失常的患者易于出現死亡。
3.3 高原肺心病并心律失常的因素與低氧血癥、心衰程度、低血鉀等因素有關 其發生的可能機制: (1) 肺部感染致支氣管痙攣加重,肺泡通氣功能下降,機體缺氧加重,易出現 嚴重低氧血癥;(2) 高原肺心病表現為病理性
肺動脈高壓,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增高,心臟負荷加重,心排血量下降,加重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促使肺動脈壓和腔靜脈壓進一步升高,刺激右房及大靜脈的壓力感受器,誘發心律失常,同時低氧血癥可增加兒茶酚胺釋放,促進細胞內鉀的丟失,提高心肌細胞的興奮性和自律性而致心律失常[3]。
3.4 肺心病心律失;颊叩念A后 其預后與心律失常類型、頻度及基礎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本文統計死于心律失常的3例均同時有多種的心律失常,均為肺心病失代償期。因此做好肺心病患者的動態心電圖監測尤為重要,注意患者神志、呼吸、心律、心率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正確氧療護理,及時識別危重型心律失常,盡早得到治療是相當重要的。(參考文獻:高原地區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臨床特點分析,李 濤,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8年第5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