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2001年10月-2008年10月,應用加味炙甘草湯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110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來源于我院門診,其中男47例,女63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27歲,平均51歲。主要臨床表現:心悸,胸悶,倦怠乏力,畏寒肢冷,伴頭暈,納差,
失眠,脈沉遲或結代,心率一般在40~55次/min之間,活動后癥狀加重。此癥多見于
冠心病、心肌炎及其后遺癥、心肌病等。
1.2 治療方法 基本方:蜜炙甘草15g,黨參30g,黃芪20g,生地黃15g,阿膠12g,當歸20g,桂枝9g,大棗10枚,麻黃6g,胡麻仁10g。加減:失眠者加炒棗仁30g,柏子仁20g;汗多者加北五味子9g;畏寒怕冷甚者加炮附子9g;納差加菖蒲10g,砂仁6g,焦三仙各15g。若胸悶胸痛加丹參、三七、郁金。以上病人每日服藥一劑,1個月后觀察療效。
1.3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無不適癥狀;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偶爾有部分不適情況出現;有效:癥狀減輕,但臨床癥狀仍存在;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
2 治療結果
治愈20例,顯效70例,有效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5.5%。
3 討論
緩慢性心律失常之臨床癥狀有胸悶,心悸,頭暈,倦怠乏力,脈沉遲,屬中醫“心悸”的范疇,證屬虛寒內滯心脈,心陽不振,治宜益氣溫陽。蜜甘草甘溫益氣,黨參、黃芪補益中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生地黃、阿膠、當歸補血養血活血,以養心陰,配以桂枝溫陽通脈,麻黃可提高心率,諸藥相伍,益心氣,振心陽,養心血,復血脈。
緩慢性心律失常,脈象沉遲,且伴有畏寒肢冷。其機理如《素問·調經論》所說:“寒氣入經而稽遲。”“病屬寒,脈多遲”。至于結脈,則如《景岳全書》說:“多由氣血漸衰,精力不佳,所以漸而復續,續而復斷。”“以結之微甚,察元氣之消長。”這說明脈沉遲、結代的病因為寒,為氣血虛衰,故治療大法宜溫陽益氣,佐以滋陰養血。炙甘草湯正是治療心動悸而脈結代,血不養心的最佳方劑,常用藥物如黃芪、黨參、附子、桂枝、干姜等,其中附子經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對緩慢性心律失常有較快提升心率作用,并有改善竇房結及房室傳導的作用。
緩慢性心律失常病理機制通常為陽氣虛衰,或兼陰血虧虛,臨床又共同表現為沉遲或結代,故不論心電圖表現為房性、結性或室性期前收縮,還是房室傳導阻滯,心房纖顫,束支傳導阻滯等,治療時均可參與本方治理,但劑量宜加大,這樣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參考文獻:加味炙甘草湯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9年第6卷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