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非甾體抗炎藥物是治療炎癥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所致疼痛癥狀的基石,并成為世界范圍內應用最為廣泛的藥物。早先的一些研究提示,非甾體抗炎藥物的使用可能導致嚴重胃腸道并發癥的風險增加。為減少胃腸道副反應,開發了新一代的昔布類非甾體抗炎藥物。目前研究者們正對新一代的非甾體抗炎藥物是否增加心臟病發作及死亡進行嚴格審視。
新發表的這項Meta分析顯示,較大劑量使用傳統非甾體抗炎藥物,如雙氯芬酸每天150mg或布洛芬每天2400mg,與新型非甾體抗炎藥物同樣伴隨心臟疾病風險相似程度的升高。也就是說,如服用一年較大劑量的雙氯芬酸或布洛芬,每1000個中危心血管疾病患者,將有三人發生可避免的心臟病發作,其中一人為致命性心臟病發作。另外,所有的非甾體抗炎藥物將使心力衰竭風險成倍上升,嚴重上消化道并發癥如出血性潰瘍的發生風險增加2至4倍。
重要的是,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是所致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與個體潛在的心臟病發作風險是成正比的。所以在那些既往有心臟病病史或那些已經具有心臟病危險因素如血壓增高、膽固醇增高的患者,因非甾體抗炎藥物所致的心臟病風險增加最明顯。
據本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英國牛津大學Colin Baigent教授稱:“盡管非甾體抗炎藥物或多或少都會增加血管及消化道疾病風險,但我們的分析顯示,不同藥物對于特定人群的不同效應是可預測的,這或許可以為臨床醫生選用非甾體抗炎藥物提供輔助性決策。這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在不同的患者中哪種非甾體抗炎藥物的最安全的。”
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的Marie Griffin教授在一片相關述評中說,“這一Meta分析確認了最常處方的非甾體抗炎藥物在較大劑量使用時與主要心血管事件之間的相關性,但對使用較低劑量非甾體抗炎藥物方面、更長時程用藥、停藥后參與效應與心血管事件風險之間的關系仍是空白。”她還認為:“對慢性疼痛治療的有效和安全策略亟需確認。同時,長期大劑量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仍應作為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后獲得顯著癥狀緩解患者的治療策略。”